政务数据共享,让“跑一次”真正成为现实的关键力量
数字政府建设搞了这么多年,大家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很多城市实现了“不见面审批”,不少事项可以“网上办”,但仍然有人抱怨:材料重复交、数据重复填、窗口来回跑。这背后真正的堵点在哪里?核心就在于——政务数据共享还没有完全打通。想让政府服务真正提速,让群众获得感增强,政务数据共享是关键钥匙。
一、问题现象:数据在政府里“沉睡”
最近,一个朋友准备在银行申请一笔小微企业经营贷款,本以为现在银政合作这么多,能通过“线上贷”快速放款。但现实是——她被银行多次要求补交材料: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社保缴纳证明、纳税记录、法定代表人身份信息、银行流水,甚至还要去线下跑政务大厅打印“无欠税证明”。
她无奈地说:“这些信息不是在政府部门都有吗?税务局有人社信息、工商信息,为什么银行查不到,还要我自己跑?”
这背后不是银行“为难人”,而是政务数据共享没打通金融服务通道——企业的工商信息在人社部门有,纳税数据在税务部门,信用信息在市场监管局,但这些数据无法共享到银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不仅个人和企业融资如此,在金融监管中也一样。某地方金融监管局负责人曾吐槽:“我们监管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时,需要他们报表,但这些数据其实税务和工商部门都有,却无法实时共享,只能企业自己报,真实性还难核验。”监管效率跟不上,风险也不易发现。
二、底层原因:技术不是最大问题,机制才是
从表面看,这是系统没连起来的问题,但深层看,其实是政务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
数据“怕风险”
很多部门担心金融机构接入数据会带来数据外泄风险,因此宁可“锁起来”,也不敢“共享出去”。
数据“有壁垒”
数据掌握部门有“信息主权”意识,认为数据共享“别人得利”,自己“没好处”。
数据“标准乱”
企业在不同政务系统里用的是不同标准,比如企业名称有的带空格、有的编码不一致,导致数据难以对接。
所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不是简单“连个系统”,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度升级。
三、破题路径:机制先行、技术支撑、场景驱动
要推动政务数据共享,特别是在金融服务领域真正落地,我认为可以从这三步走: 第一步:从金融服务应用场景突破
以**“政银数据直连助力小微融资”**为试点。不少地方已经在做探索:
在浙江,银行在企业主授权下,可以通过共享平台直接查询企业纳税信用等级
银行不再需要企业重复提交纸质证明
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时间从7天缩短到1天
贷款获批率提升30%以上
通过这种以场景促共享的方式,让企业和群众直接感受到政务数据共享的价值。
第二步:守住数据安全底线,让共享有边界
福建的做法很有代表性——“按需共享、可控可追踪”。
比如银行只能核验企业纳税是否正常,而不能查看详细税额信息;查询必须实名授权,所有访问都会留痕。这种方式解决了部门“怕担责”和“怕泄露”的顾虑。
第三步:建设可信数据共享平台
数据共享不是“把数据全给出去”,而是提供数据服务能力。
比如上海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像“数据银行”,提供企业信用画像、纳税合规接口,让金融机构直接调用。结果是:
企业贷款减少80%纸质材料
风险评估更精准
银行敢贷、愿贷、能贷
结语:政务数据共享是一项“看不见却能感受到”的改革
它不会天天上头条,但它决定了金融服务是不是更普惠、营商环境是不是更友好,也是数字政府从“看得见系统”走向“用得好数据”的关键一步。
让企业少跑材料
让金融更愿意支持实体经济
让政府服务真正高效起来
推进政务数据共享,不是做个平台那么简单,它正在重塑政府服务方式,也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你觉得下一步应该优先打通哪些“政银数据”共享场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