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践: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模式探索与典型案例
为推动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奶业协会官微自9月17日起系列推送《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深度解读与精华摘编。报告聚焦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产加销一体化等全产业链核心环节,是引领行业转型升级的权威战略成果。通过持续分享关键洞察与落地路径,旨在为行业决策与创新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奶业现代化发展迈向新台阶。
我国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概况
2007 年之后,我国奶业在产业政策支持、企业整合、技术升级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下快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我国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模式主要是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以乳品加工企业垂直一体化模式为主、家庭牧场直销一体化模式为辅,协同推进产业发展。
(一)
乳品加工企业垂直一体化模式
乳品加工企业垂直一体化模式以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如伊利、蒙牛、君乐宝)为核心,向上游控制奶源、向下游主导销售,形成“加工 + 养殖”的垂直整合模式。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乳品企业投资自建或参股规模化牧场
乳品企业投资自建或参股规模化牧场,以自建或股权联结方式控制奶源,双方按股分红并共享技术资源,利益绑定紧密,奶源供应与质量更有保障,养殖与加工标准高度统一,奶源质量可控性强,但同时这种模式属于重资产投入,风险高,原料奶成本相对较高。
2
乳品企业合同式整合奶源
乳品企业与牧场签订生鲜乳收购合同,约定生鲜乳质量标准与价格,提供技术指导、饲草料集体采购等。这种模式通过轻资产快速整合奶源,降低企业成本,但乳品企业与牧场利益联结不够紧密,合同期短,合作稳定性较弱,缺乏第三方有效定价与监管机制,导致合作双方话语权不对等,存在一条链两层皮的情况。
大型乳品企业通过模式组合拳,以技术革新驱动链条协同,以利益联结凝聚产业合力,在降本增效、品质升级、品牌塑造等方面推进奶业一体化进程。中国奶业20 强企业为推进我国奶业产加销一体化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如我国规模最大、产品线最全的伊利集团,其作为亚洲乳业第一、全球乳业五强的行业巨头,构建了覆盖全球的“健康生态圈”,在中国及荷兰、新西兰等地布局81 个生产基地,整合39 个国家2000 余家供应商资源,形成从奶源、研发到生产的高标准供应体系。在国内,伊利集团以加工环节为主体,进行上下垂直延伸打造产加销一体化奶业行业典范。
在奶源建设领域,通过全资子公司持有优然牧业34% 股权,构建生鲜乳战略安全网,形成覆盖全国27 个省份的百万头牧场集群,实现产业链深度协同、资本与业务双绑定的战略伙伴关系;依托优然牧业反刍动物营养研发中心,建立DHI 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体系,有效保证泌乳牛健康和生鲜乳供应安全。
在生产加工领域,以数智化转型为核心,建设行业标杆工厂。通过融合自动化生产线、智能物流与工业互联网技术,构建高效生产体系,建成21家“灯塔工厂”,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实现100% 工序自动化,应用数字孪生技术使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至92%。构建“端到端”智能物流系统,集成自动导航无人车、立体仓储和区块链溯源,将订单交付周期压缩至48 小时。
在产品销售领域,利用大数据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构建数智化运营体系,依托1.5 亿用户数据库,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库存动态优化,新品上市周期缩短40%,打造“云仓+ 前置仓+ 智慧门店”三级体系,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业务覆盖2800 个县域市场,低温产品次日达履约率突破85%,保障全链条供应稳定。
这种纵向一体化战略使伊利形成“技术专利池- 标准牧场- 智能工厂-数字渠道”的完整价值链,在乳业新周期中构建起奶源质量可控性高、柔性制造响应速度快、渠道渗透深度广3 大核心竞争力,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
(二)
家庭牧场直销一体化模式
家庭牧场直销一体化模式以规模化家庭牧场为主体,通过自加工或联合加工实现产销对接,形成“养殖 + 加工”的垂直整合模式,纵向延伸产业链。奶业低迷时期,生鲜乳销售困难,可以通过自身一体化的融合,打开多个源奶出口,降低风险。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养殖办加工直销模式
社会化牧场通过自建或收购小型加工厂(如酸奶、巴氏鲜奶生产线),或委托加工的方式,将生鲜乳加工为商品,通过社区直销、电商等渠道销售,打通“养殖 - 加工 - 销售”全链条,可有效获取加工销售环节利润。产品虽然更贴近本地市场需求,但加工规模小导致单位成本高,且加工生产资质审批复杂(需通过 SC 认证),致使这类产品销售半径受限,品牌认可度相对较低。所加工产品特色化、差异化、地域化等多元化选择在这一模式中显得尤其重要。
如河南盛全农牧有限公司,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2024 年存栏800头牛,泌乳牛260 头,日产奶量9.2 吨。牧场以生鲜乳质量为核心竞争力,从挤奶到运输全流程严控卫生标准,确保牛奶的新鲜度和卫生标准。在此基础上,重点布局乳制品深加工,开发冷萃酸奶、奶皮子酸奶,低温鲜奶,果味酸奶,奶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目前冷萃和奶皮子酸奶成为创新与主打产品,精准定位健身、减脂及儿童消费人群。
公司通过全渠道营销与供应链整合实现产品溢价提升。线上依托电商平台、小红书及抖音等网络渠道扩大品牌声量,线下通过奶吧门店、高校网点及加盟体系深化本地渗透。牧场以冷萃酸奶为支点,构建B2B(Business-to-Business)供应链网络,通过冷链向一二线城市饮品店、餐饮企业供货,覆盖周边十余市区,甚至突破地域限制进入新疆市场。
奶牛场通过产业链深度整合与创新驱动,以产品创新打开利润空间,以渠道整合扩大市场半径,形成“养殖- 加工- 销售”闭环,最终实现从“卖生鲜乳”到“卖成品”的跨越。
2
三产融合型一体化模式
家庭牧场融合养殖、加工、旅游、科普等功能,拓展奶业产业链附加值,多见于城市周边或生态优势区域。典型形式是观光牧场,牧场开设养殖参观区、挤奶体验区和乳制品 DIY 区等项目,同步销售鲜奶、奶酪等产品。此模式目前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消费者沉浸式体验提升品牌信任度,产品溢价率高达100%-200%。
山东金兰乳业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现有39 家观光牧场之一,位于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是集奶牛养殖、良种繁育、乳品加工、牧草种植、有机肥生产、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农牧循环企业,是国家级奶牛核心育种场、全国奶牛标准化牧场、全国休闲观光牧场、山东省“两病”净化场、“食安山东”放心奶源示范场等。依托自有牧场存栏1750 头的奶牛,日产生鲜奶28 吨。2010 年,注册“伊金兰”鲜奶品牌;2015 年,通过鲜奶吧模式销售,目前发展奶吧共35 家。以“伊金兰”为主打品牌注册商标 3 个,销售渠道为店内销售和点对点销售,群体为居民户、幼儿园、企事业单位等。
建设全国休闲观光牧场极大地提升了金兰乳业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园区窗口宣传巴氏奶,让更多人了解奶牛文化和牛奶知识,促进了牛奶销售。深入挖掘当地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三牛园、同心园、诚信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基地”和各级主题党(团)日活动基地。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