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迈向系统化发展新阶段

来源: 中国黄金报

  10月24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生态修复论坛”上,来自管理一线、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的政府官员,以及国内外深耕矿山生态修复领域多年、硕果累累的专家学者,还有立足生产一线、践行矿山生态修复实践的矿山负责人,围绕矿山生态修复理念创新、技术突破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入交流,为推动矿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汇聚智慧。

  理念引领与制度协同并重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多位专家从理念、监测与区域实践等角度,系统阐释了矿山生态修复的系统性路径。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矿业大学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院长胡振琪系统阐述了“边开采、边修复”的理念。该理念主要的特点和核心就是同步来做采矿和修复。

  在修复理念不断深化的同时,矿山生态修复监测体系构建也迎来重要突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生态修复中心主任钱铭杰提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监测正经历从“有没有修复”到“修复好不好”,再到关注“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的深刻转变。他强调,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监测已形成一套融合“天-空-地-时”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从监测评估到地方实践,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浙江省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饶如锋分享了如何一步步将这一朴素真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福祉与发展实效。

  同样是区域生态修复实践层面,江西省上饶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领则从坚持依法治理、分类施策、文化赓续等方面,介绍了上饶市如何以系统的思维推动矿山生态修复走深走实。据悉,截至目前,该市共有持证矿山319座,边开采、边修复面积达2.6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已经修复了4.78万亩,修复率达90%。

  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同步

  在论坛的案例分享环节,国内外关于矿山生态修复的实践展示了因地制宜的修复路径。来自美国环境咨询公司总经理安娜·克日索夫卡·韦特库斯(AnnaKrzyszowska Waitkus)博士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露天煤矿开采许可证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并且重点聚焦实践层面的具体修复措施。其中,她提到的以“近似原貌”为目标的复垦体系,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国际范例。

  从国际经验回到国内实践,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令人瞩目。新疆阿勒泰地区行署副秘书长刘宏艳介绍,该矿区通过保护修复、活化利用、传承红色基因,成功将可可托海转变为年游客690万人次、旅游收入13.5亿元的“绿色”小镇,实现了从“因矿而生”到“因矿重生”的蝶变。

  针对特殊生态环境,西藏定日县探索出高寒地区、高海拔地区矿山修复方案。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多吉以《一场珠峰脚下的生态保卫战——西藏矿山生态修复示范成效》为主题,详述了西藏定日县探索出的高寒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方案,以及水-热-肥协同修复、微地形集水保墒、立体植被群落构建等三项关键技术,使水土流失量降低70%,野生动物廊道连通性提升30%,雪豹、藏羚羊等珍稀物种回归修复区,兼顾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特殊环境转向传统矿区,中国五矿湖南有色水口山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的转型更具代表性。该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运永分享了构建“理念革新-制度保障-技术升级-产业融合”四位一体治理体系的实践经验。

  同样在工矿区域,安徽省淮北矿业600985)(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践展现了系统治理的成效。该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孙方介绍了公司从“沉陷洼地”向“产城高地”“产粮高地”“产能高地”的转变。河北省邢台胜合华建材有限公司矿长吕立志以“边采边治筑绿屏,矿旅融合富民生”为主题,讲解了该公司以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构建生态+文旅的治理修复模式,带动矿产和当地经济的双重盈利。

  这些案例充分证明,矿山生态修复已从单纯的复绿工程,发展为融合技术创新、产业转型与文化传承的系统工程。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