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伏为切入口破解能源瓶颈

来源: 中国黄金报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加速,‘双碳’目标深入人心的当下,传统矿业如何突破能源瓶颈,拥抱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马本德项目的实践正是我们交出的一份答卷。”10月23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矿山智能微网发展论坛”上,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监惠博深分享了成功的实践案例。

  马本德项目是中国有色集团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项目全过程的重要举措,为海外矿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据惠博深介绍,中国有色集团海外业务集中的刚果(金)丹加地区矿业产能快速增长,但是当地的电力规模年久失修,运行状况极差,正常运行的机组总装机量仅615兆瓦,电力缺口高达750兆瓦。更棘手的是,停电成为常态,非计划停限电时长占比甚至达到了50%,而这对于需要连续稳定供电的矿业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刚果(金)当地光照强、光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属于丰富的水平,为利用光伏发电提供了基础。国内光伏组件的价格回归到比较合理的水平,使用光伏发电不仅能长期节省成本,降低对不稳定电网和高价柴油的依赖,而且维护需求少、使用寿命长。同时,能够助力企业减少碳排放,完美契合了绿色矿山转型的需求。

  “我们下定决心以光伏发电为核心,打造一套适合矿区的能源解决方案。”惠博深说。马本德矿业成为试验田,该企业位于刚果(金)加丹加省马本德地区,距离第二大城市卢本巴希仅50公里,区位重要,但能源问题突出。

  当时马本德矿业主要面临三大困境。一是湿电稳定性极差,日均停电时长达10个小时,而且还有长时间的限电,这不仅导致铜产量长期低于计划产量的70%,还让生产设备的故障率大幅上升。二是用电成本攀升。三是绿色转型压力迫切。

  中国有色集团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采用了光储柴协同控制的一体化智能微网解决方案,核心是充分发挥构网型储能的优势,实现电厂与矿区的综合调度。

  合作团队对矿区的负荷进行了精准分析,生产负荷最高16兆瓦,白天平均15兆瓦,夜晚平均8兆瓦,负荷波动控制在10兆瓦以内。但是项目启动瞬时电流冲击大、变速速度快、对无功要求高。

  针对这一特点,在工程一期、二期总共配备了18兆瓦的峰值光伏电站,10兆瓦时的储能系统和10.8兆瓦的柴发机组。通过10千伏的母线连接生产矿区,并引入华为微网控制器与智能电站管理系统,让光伏储能柴发和湿电实现协同联动,白天光伏出力充足时,优先使用光伏电力储能系统,平抑负荷波动。夜晚或阴天光伏出力不足时,储能放电,补充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保障,确保供电稳定。

  如今,马本德项目的成功已经带动中国有色集团开启了更多的绿色能源布局,更多的微网项目都在持续推进,中国有色集团的绿色转型已从单点突破迈向规模发展。

  (本报记者 王蓓)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