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压减超七成,倒逼城投公司“真转型”

来源: 大河财立方

  【大河财立方记者秦龙】随着“一揽子化债方案”加速落地,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大幅压减。

  10月2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作了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在谈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隐患方面称,经过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努力,2025年9月末,全国融资平台数量、存量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较2023年3月末分别下降71%、62%,风险明显缓释。

  仅仅用两年半的时间,我国压降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已超七成。

  地方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地方城投公司。

  作为中国加快城镇化进程中一项特殊的投融资体制创新,从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打造“芜湖模式”开始,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被推广。长期以来,地方融资平台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随着地方融资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张,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自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以来,中央及各部委多次强调要“逐步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分类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

  202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新增隐性债务,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中国财政学会国有资本治理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现代咨询集团董事长丁伯康对大河财立方记者表示,出清和转型不仅是融资平台数量的压降问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换一个活法的问题。城投转型不是脱离原有根基的“重新创业”,而是尊重市场规律的“换个活法”,是立足城市服务本质,向“产业合伙人、生态构建者、战略践行者”的功能升级。

  “地方融资平台出清只是第一步。对于城投市场化转型而言,这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国资国企研究专家、昊朴咨询研究院席加省向记者表示。

  如何完成地方融资平台的“真转型”?席加省认为,城投“退平台”并完成市场化转型还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重构政企关系。政府层面要从管企业到管资本转变理念,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二是明确业务功能定位。城投要找准定位,根据自身情况和地方资源禀赋进行市场化转型。三是业务结构调整。从单一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业务“抽身”,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四是推进机制改革。当前来看,城投公司的经营偏行政化,缺乏相应的机制来匹配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在业务拓展、投资、薪酬绩效、选人用人上都需要大力改革。

  “实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出清和转型发展,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需要久久为功的‘持久战’,任务艰巨而复杂。只有不断优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定位,逐步完善政府融资平台在投资导向、股权管理、资产经营和财政减负等方面的职能,加大资产资源的整合重组和盘活力度,不断增强政府融资平台的经营能力和运行效率,才能推动平台在新时期城乡建设中,真正持续释放价值、挑起更大担当的重任。”丁伯康对记者表示。

  责编:王时丹|审校:陈筱娟|审核:李震|监审:古筝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