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数据共享如何真正改变民生服务?关键在“敢通、能通、会用”

来源: 天津市大数据协会
中性

  说到政务数据共享,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听了很多年,怎么还没完全实现?”网上办事窗口排长队、材料重复提交、部门来回跑的情况依然存在。政务数据共享不是没人做,而是没做好。为什么共享这么难?怎么才能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少跑腿、好办事”的便利?本文试图给出一个清晰、接地气的答案。

  一、现状问题:部门之间的数据墙,挡住了群众的路

  “麻烦死了,我孩子上学报名需要户口本和房产证明,户口本公安局有,房产证自然资源局有,可为什么还要我一个个跑过去开证明?”这是来自某一线城市一位家长的真实经历。

  这不是个例,在教育、医保、社保等领域中,群众经常被“证明你是你”“资料重复交”困住。政务数据共享到底卡在哪?

  ——卡在数据不通,各部门像一个个“信息孤岛”;

  ——卡在流程不联,数据虽然有了,却不敢用、不愿用;

  ——卡在责任不清,共享怕担责、用数据怕出问题。

  一句话总结当前难题:数据有了,却没真正流动起来。

  二、底层逻辑:政务数据本质是公共资源,流动起来才有价值

  很多地方推进政务数据共享走了弯路——以为把数据集中到一个平台就算完成工作。但实际上,只“建库不共享、共享不互认”就是形式主义。

  为什么政务数据共享必须推进?因为它关系到三个核心:

  • 为民服务提效率

    老百姓来办事,就是希望“少材料、不跑腿”。数据共享让“部门跑”代替“群众跑”。

  • 政府治理提能力

    比如教育入学规划,如果没有学龄人口数据共享,教育部门只能“拍脑袋”建学校。

  • 社会发展提活力

    在合规前提下适度开放政务数据,还能催生新的产业服务,让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

  •   本质上,政务数据共享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协同问题、管理问题和责任机制问题。

      三、解决路径:从“能共享”到“用起来”,关键在机制设计

      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必须从“技术、机制、安全、应用”四方面发力。 一是数据打通:先把“门”打开

      建立部门间标准化数据接口,实现基础数据常态共享。比如身份信息、户籍信息、学籍信息等形成基础数据目录。

      二是业务联通:让流程跑起来

      以实际业务为抓手推动共享,比如“教育入学”就是一个典型场景。

      案例:教育入学一件事改革

      在浙江某地,以前孩子入学要准备身份证、户口本、居住证、房产证等一堆材料,还要在多个部门跑。现在依托政务数据共享平台,教育局接入公安、自然资源、人社等部门数据,只需网上提交学籍申请,后台自动完成信息核验。

      结果如何?

      家长少跑5个窗口

      材料减少70%

      审核时间缩短一半

      弱口令审核骗占学位行为明显减少

      这就是政务数据共享的力量: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安全护航:解决“敢不敢共享”问题

      数据共享必须守住个人信息安全底线,通过分级授权、最小可用、脱敏共享等方式实现“该共享的共享,该保护的保护”。

      四是强调应用:共享不等于结束

      很多地方共享做了一半就停了。真正的终点是共享数据进入业务应用——用起来,才有价值。

      结语

      政务数据共享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对政府治理模式的深度重塑。它不仅关系办事体验,更关系政府效率、公信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未来,谁能打破数据壁垒,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谁就能赢得群众满意、发展主动和治理升级的先机。

      推动政务数据共享,不能只说“要共享”,而要让共享“可感知、可使用、可评价”。这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治理革命。期待更多地方从“一件事改革”入手,把政务数据共享真正做到群众心坎里。

      让数据说话、让服务走心,政务数据共享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