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陷“苏丹红”争议 美妆护肤行业敲响“警钟”
正值“双11”大促,美妆护肤圈突发“地震”。日前,测评账号“老爸评测”发布视频称在多款化妆品中检测出“苏丹红”,相关舆论持续发酵。
品牌如何应对?行业如何加强监管?如何加速原料创新、产品创新,推动美妆护肤行业发展?
多个品牌称“已安排送检”
测评账号“老爸评测”视频指出,实验室在对一款肉色护肤品进行检测时,意外检出了“苏丹红”。“苏丹红”是一种具有基因毒性及潜在致癌风险的化学染料,早在2003年就已在全球范围内禁止用于食品和化妆品。
事件的发酵引发连锁反应。虽然“老爸评测”未在视频中列出具体品牌,但有消费者通过对比成分列出清单,科颜氏、玉容初、听研、且初、chillmore且悠等品牌均陷入“苏丹红”争议。
一时间,社交平台上,“付尾款前先看成分表”“避开某些复合植萃组合”的自查帖快速扩散。公众讨论主要分成两派:其一认为问题可能源自原料端“带入”,呼吁品牌强化供应商管理;其二怀疑部分商家为稳定天然色素的显色与持久度而“铤而走险”。
面对“含有禁用原料”的质疑,科颜氏旗舰店客服称,店内所售的每款产品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产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只要是在正规授权渠道购买的产品,都可以放心。
且初、玉容初、听研等品牌旗舰店客服则纷纷回应称,已第一时间安排产品送检。chillmore且悠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批产品并不是我们天猫旗舰店目前在售产品,我们2024年便售出新款产品了,是不含这个原料的。同时,我们内部非常重视这件事,目前正在自查以及联系原料厂家,后续会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检测报告的出具仍需时间,但此次风波也为化妆品行业敲响“警钟”。
资深护肤专家冰寒表示,对于品牌来说,要选择可信的原料供应商,做足够详细的原料测试,“对于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原料,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色素。”他建议,品牌要对植物成分有更直观的认知,加强检测,在行业自律中实现供应链透明化。
行业如何加强监管
业内人士表示,这起事件同样暴露出了当下品牌方在原料监管层面的严重缺失。这不仅仅是单个品牌面临的挑战,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应对的系统性风险。
多个业内人士表示:“一般品牌在原料入厂时,基本上都是检测常规的微生物、重金属等物质。即便有些公司有检测能力,也不一定能想到‘苏丹红’这个禁用成分,专门拿‘苏丹红’的标品去测。毕竟一款产品要用到几十种原料,要是每种原料都测遍所有禁用成分,光检测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也有行业资深研发人员揭示了行业检测的现实困境:“还有很多公司可能在原料端并没有具备相应的检测能力。”
在政策层面,化妆品新原料管理制度日益趋严。2021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明确按照风险程度对化妆品、化妆品原料实行分类管理;同时,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注册备案管理程序。新规实施后,化妆品原料注册备案效率明显提升,激发了化妆品原料企业创新活力,化妆品新原料注册和备案数量逐年递增。国家药监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注册和备案的化妆品新原料已达272个。
2025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支持化妆品原料创新若干规定》,提出九条举措,从新原料注册备案管理、指导服务、监测期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相关工作要求和机制的具体措施,同时从原料标准管理、基础研究、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夯实创新基础,进一步鼓励化妆品原料创新,促进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老爸评测”技术工程师清风表示:“国家配套法规的检测方法已经很完善了,最关键的是品牌自己要有风险评估意识,不要让国家的法规流于纸面,只做范例里要求的检测和评估。如果能参考化妆品风险物质识别与评估技术指导原则,因地制宜,建立风险评估体系,相信这类问题会越来越少。”
业内人士认为,对行业来说,这场风波的启示是“把合规关口前移”。以往重心集中在成品放行,如今需要把精力投向原料端审计与供应商质量协议:对复合植物色素的来源鉴别、批次追溯、第三方掺伪筛查与指纹图谱检测形成常态;品牌还需提升“可解释性”,让消费者读得懂,找得到与产品对应的检测报告与批次信息。
企业加强植物原料研发能力
近年来,随着年轻消费者“成分”意识觉醒,市场对含天然成分化妆品的需求大涨,促使企业加大植物提取物原料的研发力度。
中国化妆品企业集体寻找自研成分。本土植物成分成为各化妆品企业展示产品功效与差异化竞争的“抓手”。例如,谷雨从新疆沙漠地区的光果甘草根部提取出光甘草定,相宜本草从生长于海拔1600米至4000米的红景天中提取到红景天苷,上海家化(600315)则将青蒿提取物应用于旗下品牌玉泽、启初。
中国香妆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姚永斌认为,中国化妆品行业迎来原料创新与国产替代的关键转折期,其中,本土植物资源和植物原料是未来化妆品企业的重要需求之一。
主打植物成分的化妆品企业因其在科研技术上展示出的前沿能力,构建起包括品牌认知在内的“护城河”。2025年至今,在以植物提取物为主要核心原料的化妆品企业中,申请上市的就有5家。
化妆品企业对植物成分尤其是对本土植物成分的技术突破和利用,让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
今年3月,谷雨启动A股IPO进程;4月,植物化妆品原料供应商伽凯生物申请北交所上市;5月,以山茶花为护肤品主要原料的林清轩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7月,以高山植物石斛为核心成分的植物医生启动深交所主板IPO进程。
不少资本也将目光投向具有植物原料研发能力的企业。9月29日,自然堂获欧莱雅集团、加华资本超7亿元融资,随后递表港交所寻求上市;以植物愈伤组织技术开发珍稀植物提取物的未名拾光,在今年5月获得欧莱雅集团与纳爱斯集团近亿元的共同投资,聚焦联合研发新型植物活性成分;从油茶枯中提取生物表面活性剂皂苷的菁萃生物,在今年2月完成了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张丽娅 整理
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