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博物馆昨开馆试运行
本报讯(记者 孙敬清 通讯员 姜菲菲)六合再添文化新地标。昨日,六合博物馆开馆试运行,常设六合历史文化展、非遗老街、“四乡”文化展三大展览,展出历年来六合出土文物440余件,融入54项六合非遗,让市民游客直观感受六合地域历史文化、城市人文底蕴。
该馆副馆长陈宜告诉记者,六合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目前开放的一期达1.5万平方米,是南京各区已建成的最大的博物馆。其中,六合历史文化展展示了六合从远古到明清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440余件文物“讲述”了六合历史变迁——从远古时代人类在滁河之畔留下的生活印记,到商周秦汉时期的“高光时刻”;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北第一道屏障”,到隋唐宋元时期的“江北巨镇”,再到明清时期烟火繁盛的快速发展。商周至秦汉时期是这一展览重点展陈部分,不但展出了春秋晚期的编钟,还有汉代的漆器等,展品精美绝伦让人目不暇接。
六合非遗老街展厅是以清代六合县府街为蓝本复刻而成的“非遗老街”,串联起龙袍骨牌灯、竹镇高跷表演、烙画、剪纸等非遗技艺,构成了一幅活态非遗画卷。值得一提的是,展厅还设立了以雨花石巧雕、布艺草编等为主题的10多个非遗工坊,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技艺,打造沉浸式体验非遗街区,吸引市民游客参与互动。记者在该展厅看到,青砖黛瓦的建筑古色古香,一个个非遗工坊并肩而立,布艺草编工坊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静编织的“龙”“孔雀”等,惟妙惟肖。现场,她一边手不停歇编织,一边向围观的市民游客介绍非遗草编的“前世今生”。“这里不但免费为我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还有一次次与市民游客直接‘对话’的机会,有助于把非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张静说。
六合孕育了江苏民歌《茉莉花》、“天赐国宝”雨花石,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歌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中国美食文化之乡”。“四乡”文化展重点展示了《茉莉花》的起源、传承与发展,雨花石鉴赏习俗以及六合美食等,并打造了雨花石精品展和农民画精品展,让市民游客体验六合“茉莉画乡,食全石美”的魅力。
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