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IC2025)在武汉大学召开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周琪
中性

  除上述共识外,多位学者还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跨文化营销观点。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聚焦生成式AI驱动的信息生态变革,指出当前营销逻辑正在从搜索引擎优化(SEO)转向生成式引擎优化(GEO),生成式引擎优化正在成为新的数字营销策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聚焦地方在国家传播中的角色,认为地方知识与国家传播的互动需通过“品牌”中介,通过品牌化运作实现“地方知识→品牌叙事→国家意义”的传导。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姜智彬分析了中国与东南亚市场的策略差异,提出效果评估维度。并针对算法偏见等挑战,提出“CET三维应对框架”,即文化包容性设计、伦理审查机制、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四川大学教授杨效宏以案例展现中国品牌在海外由技术输出到文化融合的转变,从而印证空间融合的价值——不同文化事物主动融入对方的动态过程,依托数字技术实现“虚实相间”,既包含物理空间的靠近,也涵盖人际互动的深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秦雪冰聚焦来源国形象对美国用户接受中国互联网品牌的影响,在全球价值链博弈中,感知风险仍然使中国互联网品牌面临困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波以武汉“九省通衢”的地理特质切入,指出武汉作为物流枢纽联通全球与地方文化,契合全球化流动特征的现状。北京大学教授陈刚立足广告与营销传播学科的现状,强调“回归价值”的三重路径:学术研究需从案例与现象出发,避免纯理论空谈;产业层面需为跨境电商等企业提供跨文化运营方法论;人才培养需聚焦“懂实践、通文化、会技术”,以适配AI与全球化双重背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段淳林围绕中国品牌出海的高质量转型,强调中国品牌出海需完成三大转变:从做大到做强、从外部依赖型创新到内驱力创新、从性价比导向到价值与文化导向。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汤姆·赖克特认为从本质上来看,AI作为一种工具,其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因此不应夸大其对人类的替代作用。广告业历来是技术早期采纳者,拥抱AI者往往能够获得竞争优势。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