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发产品营销乱象揭秘!“纯植物”染发膏核心成分多是化学染料

来源: 中国消费网

  近年来

  染发市场火爆发展

  与此同时

  各种乱象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

  货不对板、违规添加等问题突出

  成分比对不符成突出问题

  多款产品不合格

  近日,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15批次不合格化妆品监督抽检质量通告显示,4批次染发膏产品全部存在成分比对不合格的问题。例如:

  标称广州高优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蓝朵纷彩染发膏(闷青色)”未检出产品标签标示的染发剂:4-氨基-2-羟基甲苯、1-萘酚。

  标称浙江艾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丝华诺染发霜A3.0”则检出产品标签未标示的染发剂:对氨基苯酚。

  此次抽检中染发膏货不对板问题

  与全国抽检结果高度一致

  国家药监局2024年11月通报的50批次不合格化妆品中,共有16批次为染发产品。其中,2批次标称生产企业为广东优亿美化妆品有限公司的“魔歌染发膏”、2批次标称广州红鑫龙化妆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红鑫龙染发膏”、2批次标称广州市浩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浩鑫染发膏”,以及BONYHAiR染发霜、彩蕴焗油染发膏、荻薇染发膏、七味堂芳香型染发膏等均因“成分比对”项目不合格登上“黑榜”。

  宣称“上色快”“纯植物”产品

  专家称大都涉嫌虚假宣传

  记者在各大电商平台上看到

  染发类产品夸大宣传

  误导消费者的现象随处可见

  大量产品宣称

  “纯植物染发”“天然无刺激”

  有的产品甚至没有任何致敏提醒

  仅标注“草本精华”等模糊表述

  消费者对“天然”概念的误读

  加剧了健康风险

  中科院分子生物学博士“丁妈”告诉记者,那些宣称“上色快”“固色久”同时又称“纯植物染发”“0添加”的产品,大都涉嫌虚假宣传,其核心成分仍然是对苯二胺、间苯二酚等化学染料,所谓“天然成分”占比不足5%,却通过标签设计让消费者产生安全错觉。

  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有关染发产品的投诉超千条,其中30%涉及过敏反应,症状从轻度红斑到重度糜烂不等。

  劣质染发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什么伤害?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柯锦城对记者表示,劣质染发剂中超标的苯胺类化合物可能会损伤人体的骨髓造血功能,铅、汞等重金属,经头皮吸收后会在体内蓄积,加重肝肾代谢负担。另外,染发剂中的氧化剂和碱性成分会破坏头发的二硫键,导致头发干枯脆断。

  监管力度持续加码

  倒逼企业规范生产

  北京工商大学原化妆品专业资深教授闫世翔对记者表示,企业过度追求染发效果和更短的染发时间,是染发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主要原因。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用廉价原料替代注册配方中的合规成分。有的企业为追求快速上色、持久固色的效果,在配方中额外添加未备案成分。

  如何破局?

  北京理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王久成对记者表示,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标准—监管—消费”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在标准完善方面,应加快落实染发产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对植物成分含量、标签标识作出刚性规定,杜绝模糊宣传。

  监管层面需建立“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监测网络,推动电商平台与监管部门数据对接,实现产品备案、销售、投诉全流程可追溯。对多次上黑榜的企业实施从重处罚,提高违法成本。

  据记者了解,相关部门目前已经加大对染发市场的监管力度。天眼查天眼风险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2万多家染发产品相关企业,今年以来约有360家企业被行政处罚,处罚事由主要有经营超过使用期限的产品、违法经营禁用染发剂产品、经营未经注册的化妆品等。

  2024年,广州红鑫龙、浩鑫等企业因生产不合格染发膏被吊销生产许可证,相关负责人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广东省药品监管局建立了染发产品“红黑榜”制度,将抽检结果与企业信用挂钩,有效倒逼企业规范生产。

  近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还发布了《染发化妆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等系列文件,对染发化妆品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及标签宣称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不得使用引人误解的宣称,例如“植物染发”“一洗黑”等,并强调必须清晰标注安全警示用语。

  消费提示

  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带“特妆字”备案号的产品;

  首次使用前必须进行48小时皮肤过敏测试,两次染发间隔不少于3个月,每年染发不超过3次;

  染发时可在发际线涂抹凡士林形成物理隔离,减少成分接触风险。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