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赛上的“青稞”: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型
南方财经记者郑玮 泉州报道
“我们是第二次参加大赛了。上一届大赛的合作效果非常不错,我们在知识产权布局上有了质的提升,出口额也增长了3倍。”广东岭南大健康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健荣说。
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以下简称“大赛”)在福建泉州举行。
陈健荣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团队在比赛场馆内完成了项目签约,将合作推动陈皮产业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科研团队拿出来的方案可实施性越来越高,可以说更加‘务实’,也更容易与企业达成共识,实现成果转化。”陈健荣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
陈健荣的感受不是孤例。
“科研成果‘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我们研发的起点就是市场的痛点。”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学记院士团队在站博士后谢媛婷展示了一款新技术装置,能够无痛实现血糖、尿酸等近10种指标检测,“此前已经有很多意向企业和我们接洽”。
在大赛上,博士后等青年科研人才被亲切地称呼为“青稞”。这些充满朝气的小苗,成为牵起科研与产业两方创新力量的关键桥梁。直面全球新一轮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青稞”正成为新的“执旗者”。
“通过我们研究设计的这款装置,患者能够在家不用扎手指,就完成血糖、尿酸等多项身体指标的快速检测。”谢媛婷在现场熟练地介绍起此次参赛的研发项目:基于负压辅助微针的高效组织液提取装置及多模式传感平台。
“可以理解为一款家用可穿戴检测仪,能够更方便地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高频检测需求,而且无痛无创。”谢媛婷说。
与行业同类技术相比,谢媛婷表示,这款新技术装置的创新优势主要在于利用3D微结构打印技术,结合小型真空管构建负压辅助的双通道空心微针阵列,实现组织液高效、快速提取。
“目前我们通过微针技术实现的采样效果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以此为基础,能够完成此前传统技术做不了的多种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谢媛婷说。
包括谢媛婷在内,此次大赛共吸引8006个项目、3.6万人参赛,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与机器人等七大赛道,其中不少项目都拿出了全国乃至全球首创技术。青年科技人才手中掌握的领先技术,引来了一批行业企业与创投机构的关注。
上海徐汇科创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助理丁伟卓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大赛开赛以来,公司已在重点关注多个参赛的人工智能项目,并与其中六七个项目进行了初步接洽沟通。
“我们今年9月刚刚设立了人工智能青年创业基金,主要做种子轮投资,不会过度关注财务数据,但会重点关注创始团队背景、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产业化潜力。”丁伟卓说。
产业需求牵引下,市场的痛点正成为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开启研究方向的起点。
“我们在日常研究包括生活过程中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天都要扎手指抽血,容易出现手部毛细血管坏死、扎不出血的困境,就想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血液做检测的样本,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研究和现在的成果。”谈及当初启动这一研究项目的原因,谢媛婷告诉记者。
陈健荣也感觉到,这几年和他接触的科研团队更加“务实”了。“这几年我们明显感觉到,科研团队拿出来的方案可实施性越来越高,可以说更加‘务实’,也更容易与企业达成共识,实现成果转化。”
大赛开幕当天,陈健荣就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团队在比赛场馆内完成了项目签约,将合作推动陈皮产业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这次与华工的合作主要聚焦行业一直以来的难点:新鲜陈皮的保鲜工艺,希望这次能攻克这项技术难关,延长生产周期,推动产业链整体降本增效。”陈健荣说。
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青年科技人才的入局为产业发展带去了更多竞争优势。
“以前国内印刷电路板填料只能靠进口,现在我们研发的产品可以实现国产化替代,显著降低成本。”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复旦大学高级工程师/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刘玉普告诉南方财经记者。
其公司融资规模已超2亿元,2025年开始推进规模化生产,已与不少于10家上市公司接洽,意向合作金额超过4亿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本届大赛期间,共有2100家企业、20个行业协会、13家创投机构与参赛项目团队进行对接,其中648家企业、行业协会、创投机构与520个项目团队达成意向合作项目220个、签约项目150个。
一批批合作项目背后,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正加快走向产业应用市场。
“投资于人”的城市人才策略转型
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是观察人才战略变化的一个切面。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这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投资于人’,把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摆在最优先位置。”大赛开幕式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
直面全球科技竞速浪潮,如何更快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贯通,也成为全国各地的共性课题。在大赛设立的综合交流对接区内,南方财经记者观察到,不少城市都聚焦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发展探索推出了新政策。
其中,今年9月,福建晋江就提出要建立推动“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的工作机制,全面整合企业家、科学家(科技专家)和项目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搭建融合发展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搭建开放式创新网络,进一步畅通科企双向融合渠道,推动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高效落地。
据晋江市市长王明元介绍,目前晋江已经构建起企业家库、科学家库、项目资源库“三库”联动机制,并常态化举办“企业家+科学家”圆桌对话、科技赶集、企业家“走名城、访名校”等对接活动,推动科研资源与产业需求高效匹配。
王明元表示,晋江还在探索构建“异地孵化+本土产业化”协同体系,推动博士后项目实现“研发在飞地、转化在晋江”,并同步推进“科技副总”机制,引导高校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深入企业一线担任技术高管,开展创新管理、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让人才资源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
今年10月,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与深圳交易集团合作上线了全国首个博士后科研成果展示交易线上平台,为深圳全市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成果展示和交易提供软硬件支持,加快推动博士后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在产业中实现广泛应用。
南方财经记者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下一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加大组织力度,开展系列项目对接活动,全力推动包括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项目在内的更多博士后创新成果在广东转化落地。
对正在从事产业化研究的青年科研人才来说,什么样的支持是更有效的?
从自身经历看,刘玉普认为,科研团队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在前期研发阶段,青年科研人员往往面临比较大的科研成果考核压力,包括文章发表、项目合作等,希望能够在这一阶段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发展空间。在产业化阶段,可能主要面临的就是市场拓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压力和难点。”
新的信号正在发出。
近日公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激发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产业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直面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浪潮,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新的“执旗者”。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