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金融新范式:赋能科技创新 构筑金融新生态

来源: 财经网 作者:王欣宇
利好

  10月30日,以“Al+金融专题论坛:智领未来金融科技创新”为主题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科技大会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推进“人工智能+金融”的机遇、风险、应用落地等前沿话题展开了讨论交流。

  与国家战略规划、技术发展趋势同频共振,金融行业的价值逻辑迈向新阶段。如今,“人工智能+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金融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这远非单一技术的场景应用,而是一场对金融产业价值链的系统性重塑。

  “从金融的角度看,智能体是催生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抓手,智能体发展和生态的构建正在塑造金融业新的工作流程、服务模式、组织结构和价值链。”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在主题为《推动智能体垂直场景价值实现,催生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演讲中如此表示。

  战略引领:顶层设计擘画“十五五”金融科技新蓝图

  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交织中,科技作为驱动力改造传统的金融业态,金融体系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血液”和动力。近期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科技创新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其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支撑。规划明确要求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交融协同有望迎来更上一层楼的全新机遇。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汝芳在题为《“十五五”金融科技:在创新与规范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表示,“十五五”金融科技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我国已经建立起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金融科技应用创新不断突破;二是数据要素市场化红利加速释放,“数据要素×”试点引导金融机构发挥金融的海量数据603138)和多元化应用场景的优势;三是金融科技发展,科技融合赋能形成的裂变效应在“十五五”期间也会进一步显现;四是“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将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应用场景。

  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副主任、中关村金融科技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认为,“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并强调发展量子、AI、未来网络等前沿技术。

  他指出,这为科技金融带来三大机遇:一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科技金融将获得更大力度的财政、货币、监管支持;二是技术融合加速,AI大模型、量子计算、区块链等将深度嵌入金融服务底层,催生新范式;三是生态体系完善,从概念验证到产业化的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将加速成型,推动更多“从0到1”的突破。

  破局之道:技术助力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金融作为连接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关键桥梁,其重要性愈加凸显。”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在题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的演讲中强调,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既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抓手,也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鉴于科技金融的战略重要性,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排在首位。对此,刘勇指出,科技金融位列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其核心在于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新三角。它不仅服务于科技创新,更通过金融资源配置引导创新方向,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亟需构建与之匹配的科技金融生态。期间借助科技力量,精准滴灌科创企业的痛点难点,为“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赋能,打通循环堵点。

  郭田勇表示,未来需立足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体系。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做法:一是充分发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的主渠道作用;二是提升银行服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投贷联动机制;四是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五是畅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还需要精准施策破解科技金融当前面临的三大痛点:信息不对称、风险难定价、服务不连续。

  在刘勇看来,科技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包括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基于“技术流”“创新积分”的新型信用评价体系,替代传统“资产流”“现金流”单一维度;利用知识图谱识别核心技术、专利壁垒与产业链位置;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在合规前提下打通政产学研金数据孤岛,提升风险识别与定价能力等。

  此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金融科技,正助力金融机构重塑与科创企业特质相匹配的服务与风控模式。这不仅激发了金融机构服务科创企业的内生动力,更对推动普惠金融与金融平权具有深远意义。

  “大数据风控打破了传统金融对抵押物和历史信用记录的依赖,使更多缺乏‘硬资产’但拥有‘软实力’的科技企业获得融资机会。算法模型可实时分析企业研发动态、专利质量、人才结构、市场前景等非财务信息,实现更精准的风险画像。”刘勇分析称:“这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得性,更推动了金融平权——让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无论出身、规模、地域,都能获得与其潜力相匹配的金融支持,助力‘草根创新’与‘专精特新’企业崛起。”

  生态协同:全周期金融服务护航科创企业成长

  在科技金融的落地实践中,为科创企业“全周期”“全覆盖”的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的主要方向。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初期的资金投入需求、中期的综合服务需求与后期的直接融资与规模扩张需求。

  面对不同阶段企业需求显著差异,刘勇认为,各类金融机构应发挥所长:商业银行可依托“投贷联动”“认股选择权”等模式,实现风险收益平衡;证券公司可发挥“投行+投资+研究”优势,提供IPO、并购、定增等全链条服务;保险公司可开发科技保险产品,覆盖研发失败、知识产权侵权等风险;政府引导基金与创投机构则应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投硬”,发挥“第一推动力”作用。

  他进一步指出,面对轻资产、无抵押的科创企业,金融机构必须重构服务逻辑。一方面,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研发费用贷、人才贷、订单融资等创新产品落地;另一方面,探索“贷款+外部直投”“贷款+认股权”等混合融资模式,使金融机构能分享企业成长红利,实现风险收益对称。

  在风险管控上,关键在于建立多层次风险共担机制:一是设立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按比例分担损失;二是发展科技保险,覆盖研发中断、成果转化失败等风险;三是推动资产证券化,将优质科技债权转化为可交易资产,分散风险、盘活存量。

  北京样本:构筑数字金融发展与开放合作新高地

  “一个理想的科技金融生态,应是技术驱动、金融赋能、监管护航、社会共享的良性循环系统。”刘勇在畅想理想科技金融生态的愿景时表示:在这个生态中,四者应形成动态平衡——技术发展有制度保障,金融创新有合规边界,监管政策有前瞻视野,社会福祉有持续提升。唯有如此,科技金融才能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澎湃动力。

  这一理想生态的蓝图,已在北京的改革实践中初具雏形。作为无可争议的科技金融高地,北京交出了一份以创新实践回应时代课题的“首都答卷”,以开放面貌拥抱时代发展的新机遇。

  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在致辞时表示,北京着力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深化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金融技术应用,重点支持技术可靠、服务场景适配的项目纳入监管沙盒测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金融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两个工具的测试项目数量全国领先。

  “未来北京也将从坚持服务导向、营造良好生态、坚守风险底线三方面积极助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迭代升级,持续推动数字金融在安全、合规、可持续的轨道上稳步前行。”司马红表示。

  在成果发布环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平发布了《构建上合组织国家数字金融合作新高地:北京的机遇与优势》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从上合组织国家数字金融合作的时代背景、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北京的比较优势与重点合作方向、构建数字金融合作生态与展望四方面做了介绍。

  聚焦构建上合组织数字金融合作新格局,李平提出,北京可以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发挥政策优势,依托自贸区、上合示范区联动中心,出台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专项政策,还可以举办上合数字金融论坛,推动国家层面政策与上合规则对接;二是释放科技优势,重点输出AI风控、区块链存证、数字孪生等技术,助力成员国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解决跨境数据信任问题;三是依托平台优势,搭建北京-上合数字金融服务平台,设立绿色数字金融专项基金,构建“北京方案”的国际推广路径,输出北京经验,形成可复制的国际合作模式。

  民建北京市委金融委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郭琨也在现场发布了《优化科技金融体系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研究成果。郭琨表示,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体系在政策协同、市场建设和产品创新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对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但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

  她指出,需通过深化区域政策协同、完善早期资本供给体系、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衔接、提升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适配性等举措,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