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划定“双碳”硬框架!地方、行业、企业、项目、产品将迎系统性碳约束

来源: 广东省节能协会

  在10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正加快构建以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为五大支柱的“双碳”制度体系“四梁八柱”。这套覆盖全局的规则体系,标志着“双碳”工作正从战略宣示全面转向精细化的制度性约束

  一、系统性规则出台:“双碳”目标进入制度化、精细化新阶段

  “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五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发布会上强调,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是全面绿色转型的“指挥棒”。为此,必须加快构建起一套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作为支撑。

  这套被称为“四梁八柱”的体系,旨在通过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五个层面,将宏观的“双碳”目标分解、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微观单元,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和激励机制。

  二、五大支柱详解:全方位覆盖的碳约束体系

  • 地方碳考核:压实政府主体责任

  • 将碳排放强度、总量控制等指标纳入地方发展评价体系,形成绿色“指挥棒”,驱动地方政府主动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

  • 行业碳管控:划定排放“天花板”

  • 对钢铁、建材、化工等高碳行业设定清晰的碳排放目标和要求,通过标准引领和配额约束,倒逼行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

  • 企业碳管理:碳资产成核心竞争力

  • 要求企业建立内部碳管理制度,精准核算碳排放。碳配额将成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重要资产,碳管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合规成本与市场竞争力。

  • 项目碳评价:源头把关准入关

  • 对新上重大项目的碳排放水平进行前置评价,将其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依据,从源头遏制高碳投资。

  • 产品碳足迹:贯穿供应链的绿色标识

  • 要求核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并形成碳足迹标识。这将成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应对欧盟CBAM等绿色贸易壁垒的“通行证”。

  •   三、深层意图:“软建设”与“硬投资”并举,构建长效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制度构建特别强调“软建设”。在解读《节能降碳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时,李超指出,“软建设”旨在通过编制规划、制定政策、创新机制等方式,破解深层次障碍,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

      这意味着,政策导向不仅是支持具体的节能改造项目(“硬投资”),更注重通过顶层设计和规则制定,激发各方内生动力,确保“双碳”工作可持续推进。

      四、企业应对:从被动合规到主动求变

      面对这一即将成型的制度网络,企业的生存发展逻辑将发生深刻变化。被动等待和应付合规将使企业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当务之急是:

  • 立即诊断:主动开展碳盘查,摸清自身碳家底。

  • 战略融入:将碳管理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规划低碳转型路径。

  • 能力建设:培养或引入专业人才,建立碳资产管理体系。

  • 价值链协同:将碳管理要求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应对挑战。

  •   国家发改委此次表态,清晰地传递出“双碳”制度体系建设将全面提速、深度落地的信号。一套覆盖宏观、中观、微观的精密碳约束网络正在加速编织。对于所有市场主体而言,深刻理解这一趋势,并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绿色低碳的新规则中,已是从现在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