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积分制 ”2.0 版有哪些新变化
导语
“创新积分制”作为新型科技金融政策工具,为解决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科技部在2024年1.0版基础上,于2025年10月推出《“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2.0版)(全国试行版)》,该政策并非简单的版本迭代,而是针对前期实践中的指标适配性不足、数据获取难、银企信息壁垒等痛点,进行了深度优化,更贴合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需求,是为不同领域、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的 “创新导航与资源对接工具”。
政策背景
国家层面始终重视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此前多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而创新积分制作为新型科技金融政策工具,是衔接创新链与资金链的关键抓手。2.0版政策的出台,正是对这一顶层文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通过优化政策工具,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倾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金融保障。
2024年8月1.0版在全国试行后,虽在引导资源向科技企业集聚方面取得成效,但经过一年多实践,科技部专题调研发现其存在明显短板,如部分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指标适配性不足等,需要对相关指标进一步优化。
创新积分制的目的是破解科技与金融适配难题,但1.0版积分制虽尝试将创新能力量化,但精准度仍需提升,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识别优质科技企业,打通银企间的信息壁垒。
科技企业涵盖多个技术领域,且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等不同阶段的企业,其创新重点和发展需求差异显著。1.0版的统一指标权重难以兼顾这种差异化,导致对部分企业的评价不够精准。
政策梗概
1.明确三大目标导向,聚焦“找得到、评得准、用得好”。一是筛选识别已知和潜在科技型企业,摸清企业科技“底色”;二是按积分对企业科技属性分级管理,评判企业成长能力的“成色”;三是建立积分与科技金融政策联动机制,拓展多元金融服务场景。
2. 优化升级指标体系。相比1.0版的18项二级指标,2.0版精简为12项,包含9个定量指标和3个加分项指标,设置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发展、创新影响4项一级指标。
3.拓展积分应用场景。一方面推动积分与科技创新再贷款、贷款贴息等政策联动,深化“积分贷”“积分投”等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支持地方将积分与政策扶持挂钩,高积分企业可优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
4. 配套揭榜挂帅机制:凝练4项榜单任务,包括构建区域特色指标体系、搭建数智底座平台等,要求地方科技管理部门牵头实施,原则上2年内完成目标,加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详见《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创新积分制“揭榜挂帅”的通知》)
2.0版相比1.0版有哪些新变化
1.指导思想与基本定位更加明确
(1)政策依据升级。2.0版新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要求,结合《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明确“找得到、评得准、用得好”三大目标导向,强调“识别潜在科技型企业、精准评价科技属性、联动金融政策”的递进功能。
(2)新增“基本定位”章节:2.0版首次单独设置“基本定位”章节,明确创新积分制是“解决科技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核心工具”,并提出“积分贷”“积分投”“积分保”“积分融”的场景框架,1.0版未单独界定工具定位。
2.指标体系从1.0版的18项二级指标精简为12项二级指标
2.0版对1.0版的3类18项二级指标进行了优化,形成4类12项指标(9项定量指标+3项加分项指标),更聚焦创新核心能力评价,具体调整如下表:
调整类型 | 1.0版指标 (删除/修改) | 2.0版指标 (新增/保留) | 调整逻辑 |
删除指标(8项) | 研发费用增速、PCT专利申请量、研究生以上人员占比、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吸纳应届毕业生人数、承担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数量、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产品收入 | 无 | 删除数据获取难度大(如PCT专利申请量)、与创新核心关联弱(如吸纳应届毕业生人数)、重复统计(如营业收入与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可合并为“主营业务收入”)的指标 |
修改指标(4项) | 1. 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 2. 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 3. 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科技计划项目数量 4. 获得风险投资金额 | 1. 研发人员占比 2. 发明专利授权量 3. 承担地市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奖励/参与标准制定 4. 获得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贷款等融资金额 | 从“数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从“单一维度”转向“多元覆盖”,降低数据获取难度(如地市级项目数据更易获取) |
新增指标(2项) | 无 | 1. 每百人研发人员的知识产权数量 2. 企业或主导产品行业排名/科技资质 | 弥补1.0版重内部数据、轻行业对比的不足,强化企业创新竞争力的横向参考 |
保留指标(3项) | 研发费用金额、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利润率 | 研发费用金额、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营业收入增长率、净资产利润率 | 保留创新投入(研发费用)、创新产出(技术合同)、成长能力(营收增速、净资产利润率)的核心维度 |
3.权重设置更加完善,体现阶段+行业双维度差异化
(1)阶段权重优化:延续“初创期(≤5年)、成长期(5-10年)、稳定期(>10年)”划分,但调整核心指标权重,更贴合企业不同阶段发展需求:
创新投入权重:2.0版初创期“研发人员占比”权重(19%)高于1.0版“科技人员占比”(8%),稳定期“研发人员占比”权重提升至21%,凸显核心研发团队对成熟企业的重要性。
成长能力权重:2.0版初创期“营业收入增长率”权重(10%)与1.0版持平,但稳定期从4%降至6%,同时“净资产利润率”权重从6%升至7%,更关注成熟企业盈利稳定性。
(2)新增行业差异化权重:2.0版首次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先进制造与自动化”8大技术领域,制定专属权重表。例如:
生物医药领域:初创期“研发人员占比”权重(20%)高于其他行业,匹配生物医药行业“人才密集”特性;
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稳定期“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权重(12%)最高,突出“技术转化能力”的重要性。
1.0版未考虑行业差异,所有领域适用统一权重。
4.结果应用更加具体
(1)金融场景深化。1.0版建议银行将积分作为“无抵押信用贷款依据”,提及“1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未明确多类型金融工具联动;2.0版提出“积分+再贷款+专项担保+风险补偿”组合机制,明确“创业投资机构优先投资高积分企业”“推荐高积分企业对接债券市场‘科技板’”,并新增“保险、融资租赁”等场景。
(2)政策联动细化。1.0版仅提及“整合涉企政策(税收、土地、人才)”,无具体落地路径;2.0版明确“高积分企业优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人才计划”“开放新技术应用场景”,并要求地方政府将积分与“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直接挂钩,例如“积分前20%企业可享受贴息比例上浮10%”。
(3)新增“分级分档”机制:2.0版首次将积分结果分为A(≥85分)、B(70-85分)、C(60-70分)、D(<60分)四档,明确“科技管理部门按档建立梯度培育库,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1.0版未设定具体分级标准。
政策影响及机遇
1. 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将更加畅通。政策推动银行将积分作为独立授信参考,鼓励创业投资机构优先投资高积分企业,科技型企业只要积分达标,就能便捷地获得“积分贷”和股权融资。
2. 更容易获得政策资源。高积分企业可优先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人才计划,还能享受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
3. 科技型企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企业可通过积分自评对标行业水平,清楚自身在创新投入、产出等方面与同行的差距,进而明确后续发展重点。
结语
“创新积分制”(2.0版)通过精简优化指标、设置差异化权重、拓展积分应用场景,解决了1.0版的核心痛点,实现了对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的更精准画像,极大提升了科技与金融的对接效率。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与资金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助力更多科技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成长为创新主力军,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微观主体支撑。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