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能底盘发展共识

来源: 汽车学会

  智能电动底盘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战略载体,产业正从技术突破迈向“平台定义与生态协同”新阶段。2025电动汽车智能底盘大会于10月23日在重庆召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智能底盘分会凝聚行业专家与企业骨干智慧,形成共识如下:

  01

  智能电动底盘是承载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载体

  电动化已率先引发了底盘的技术变革,驱动系统由传统的机械结构迈向电驱化,电机本身已成为底盘新的核心执行器;而智能化正持续引发更深层次的操控革命,使智能底盘从单一的机械系统往机-电-智复杂系统方向演进。智能电动底盘作为高阶自动驾驶的基石,是打通“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的关键,并凭借电机等高动态响应单元,最终决定智能汽车动态性能的上限。

  02

  2025年,中国智能底盘产业正跨越“技术突破”的阶段,迈入“平台定义与生态协同”的产业共识年

  其标志是:部分核心技术已完成前期验证,进入规模化量产上车周期;行业焦点从“实现功能”转向“定义体验”,亟需建立统一的性能评价与安全标准以支撑商业化放量;整个产业生态也从链式供应,转为跨域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

  03

  全线控执行器进入产业化攻坚阶段

  在线控制动领域,EHB(电子液压制动)One-Box方案已成为当前新车规模化装车的主力,而全线控的EMB(电子机械制动)技术预计将于2026年迎来量产元年,其与轮边/轮毂电机集成的"驱动-制动一体化"方案正成为下一代底盘架构的核心突破口。在线控转向领域,在EPS(电动助力转向)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支持L2级自动驾驶的SBW(线控转向)系统进入量产上车阶段,为舱驾融合和自动驾驶提供了关键硬件基础。主动悬架方面,高电压的电动悬架初步实现量产应用,正从“舒适件”向“舒适+安全件”转变。驱动方面,分布式驱动系统成为深化底盘电动化的关键。

  04

  底盘与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

  智能底盘与自动驾驶的关系应从简单的执行与反馈,升级为双向赋能、深度融合。通过底盘与自动驾驶的动态融合感知,可以实现路面状况与车身状态的高精度联合观测与预测,并实施底盘与自动驾驶动态协同的规划与一体化控制,最终实现数据驱动与动力学融合的运动控制最优解。

  05

  智能底盘标准研制速度亟需加快

  智能底盘技术创新的速度远超于标准研制速度,亟需改变原有标准制定模式,充分发挥已取得的优势和经验。此外,冗余安全是L3+自动驾驶行业不可回避的技术底线。行业亟待突破当前“单部件冗余”的局限,共同制定面向失效运行(Fail-operational)的跨系统安全标准。这要求从整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制动-转向-驱动”的互备机制。为高阶自动驾驶建立一套全新的、覆盖系统级冗余的底盘功能安全标准已刻不容缓。

  06

  智能底盘正从纯执行系统向“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系统演进

  随着AI技术深度赋能,底盘系统逐步实现对驾驶意图与道路场景的超前预判与平滑控制,标志着其向“具身智能”的实质性迈进。行业需进一步强化AI与底盘的深度融合,加强跨界协同,以共同抢占下一代智能底盘的技术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测试评价体系亟需从传统的“功能性能验证”向“系统级安全与体验边界探索”重构。重点在于建立制动-转向-驱动-悬架协同控制、系统冗余安全及人车交互体验的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测试主动探寻安全边界、量化驾乘体验,进而构建“数据驱动、虚实融合”的下一代测试平台。

  07

  AI技术将系统性重构智能底盘设计、研发与制造的全链条体系

  在设计端,生成式AI将赋能整车架构与底盘系统的设计,实现快速迭代并显著提升正向设计效率;在研发端,先进AI算法将打破传统研发流程局限,实现自演进并大幅缩短研发验证周期;在制造阶段,AI驱动的智能产线将实现关键部件的高精度装配与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构建贯穿“设计-研发-制造”全流程的AI赋能体系,将成为提升智能底盘综合性能、可靠性与产业化效率的核心路径。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