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网络“黑嘴”,还企业天朗气清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筋斗云

  10月31日,北京警方通报了“净网—2025”专项工作典型案例。其中,某新能源汽车销售直播间遭遇网暴案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网络“黑嘴”频繁制造涉企负面舆情。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浮动被歪解成“资金链断裂”,合规产品因虚构“质量问题”滞销,正常经营主体遭“付费删帖”勒索……“黑嘴们”通过扭曲真相、操纵舆论攫取流量,利用企业“破财消灾”心理进行非法牟利。

  尤需警惕的是,涉企网络“黑嘴”的运作业已形成“产业闭环”。上游“内容工厂”专职造假,中游“传播矩阵”放大影响,下游“变现环节”勒索钱财……“黑嘴”乱象不止,不仅损害企业形象和利益,还会冲击社会信任基础、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究其原因,在于违法成本低而非法获利高。一台电脑、几个账号就能造谣,复制粘贴即可传播;即便被查,多是账号封禁或小额罚款,与非法所得之巨形成鲜明对比;亦在于手法繁多,打击难度不小。一些“黑嘴”用境外服务器注册,频繁切换IP,取证不易,特别是在AI辅助下,伪造的信息、视频更难分辨,企业自证清白和辟谣的成本不降反增。

  凡此老问题新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营造天朗气清的网络空间。

  面对“黑嘴”,法治是最有力武器。从民法典到刑法,从民营经济促进法到一系列行政法规,我国对保护企业名誉权、打击侵害企业商业信誉的行为有明确规定,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框架,关键要提升法治的治理效率。广大企业也须构筑应急“堤坝”,遭遇“黑嘴”时除了及时回应关切、澄清谣言,要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及时联系网络平台申诉并尽快报案,善于用法“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监管部门更需建立“全链条治理”格局。一方面强化协同执法:网信部门监测移送线索,公安侦查追赃,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司法机关依法审理案件,形成合力。比如,今年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专门整治涉企网络“黑嘴”,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升级技术监管,夯实平台“守门人”责任:用大数据分析“黑嘴”账号特征、IP轨迹,建立“黑名单”永久封禁多次违规账号;开发虚假信息识别系统,对敏感内容自动预警、溯源AI假视频。专项行动与长效治理齐头并进,才能扫清“黑嘴”搅局的阴霾。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黑嘴”治理也是为经营主体“减负”。用好法治手段,明确平台责任,形成完善机制,保障合法权益,才能让广大企业心无旁骛投入生产经营,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执笔人:刘静)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