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球化布局与资本协同新机遇——投资人经验分享论坛顺利落幕
2025年10月27日,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投资人经验分享论坛于南京成功召开。论坛邀请国资、险资、社会资本和耐心资本等多元化投资机构出席,共同围绕医药投资的趋势与全球化战略展开深度交流。论坛由清池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投资官李彬主持。
高特佳投资集团总经理孙佳林首先分享了医药健康领域的当前趋势与投资策略。她指出,在国家政策持续释放的积极信号推动下,2025年BD交易额突破千亿美金,港交所也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这一系列积极进展,标志着行业已进入明确的回暖周期。她表示,当前投资逻辑正从“微创新、伪创新”全面转向“FIC”和“BIC”,核心是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系统性布局,并提出通过疾病机理、全球趋势、可预知的市场规模、疾病谱变化、团队综合能力及国情政策六大维度研判项目价值。孙佳林进一步指出,当前创新药的价值变现路径正从单一依赖IPO,转向BD、孵化基金、权益投资等多元模式,投资阶段也逐步向更早期延伸。她呼吁投资机构主动适应变革,依托自身资源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并对行业在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表达坚定信心。
杭州产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喆从国有资本视角出发,分享了其在医药创新投资中的角色与思考。他指出,国资在当前基金LP结构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国资投资的核心逻辑围绕“产业影响力”展开,而非简单的招商引资指标。他以杭州资本为例,介绍了国资在“投早、投小、投科技”与成长期产业布局中的实践,并坦言国资在认知共识、责任认定与流程规范方面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他呼吁市场给予国资更多理解与包容,同时也表示国资正通过机制创新与容错免责探索,努力与市场化主体形成更高效协同,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在国投创新执行董事李萍萍的主持下,首场讨论聚焦全球化医药创新投资布局,五位顶尖投资人分享了其机构在全球化策略中的思考与路径。
复健资本首席执行官李凡指出,复星的核心优势在于利用全球网络“深度发现价值、协同传递价值、生态释放价值”;齐济投资合伙人柴云飞分享了“行研驱动+深度链接顶尖科学家”的早期投资策略,通过孵化产业顶尖人才,系统性布局前沿赛道;约印医疗基金合伙人游粼粼引用数据指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巨大潜力与成本优势,并强调要依靠解决真实临床痛点才能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翰颐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颖华分享了其“慢两步”的时点选择策略,即在行业泡沫挤出后的低谷期介入,并通过“定制化服务”进行深度投后赋能;德福资本合伙人易琳提出,国际化是势不可挡的趋势,德福已通过设立东南亚基金、引入国际化合伙人等方式,系统提升全球视野与赋能能力。
圆桌讨论一:全球化的医药创新投资布局
在弘晖基金首席投资官何幸的主持下,第二场讨论围绕“多元化资本协同赋能医药与医疗创新”展开,险资、顶级VC及早期基金代表共话生态共建。泰康投资首席执行官黄升轩与国寿股权董事总经理陆海共同分享了险资“平衡风险与收益”的经验,一方面通过LP身份参与早期创新,另一方面通过直投参与后期产业整合,并正积极通过创新支付和健康险产品,为创新药商业化赋能;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表示,红杉中国始终致力于陪伴企业穿越周期,并依托行业领先的投后管理与赋能团队,将跨领域认知转化为系统性赋能,主动帮助被投企业降低风险,最终的决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核心利益与长远发展;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林亮指出,风险投资的关键在于投资人必须懂研发、建信任,成为“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帮助团队在效率与决策上实现最优;薄荷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刘毓文分享了早期投资经验,强调关键在于发现那些“认知打开、善于听取意见”的创始人,并在股权架构、团队组建等层面提供深度赋能。
圆桌讨论二:多元化资本协同赋能医药与医疗创新
最后一场讨论由瑞银医疗行业组执行董事冯馨荷主持,嘉宾从资本、法律等多维度展望全球医药创新市场未来图景。清池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首席投资官李彬认为,中国医药行业仍处青年阶段,未来出海交易将更趋“小而美”和平台化;真脉投资创始人王婷认为,能赢得资本市场持续信任的企业需具备“无短板、格局清、预期稳”的特质;醴泽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凯军提出,过于同质化的管线导致企业只能“卷向IPO”,未来需要“就项目退出”的多元化模式,以更好地支持原始创新;德诺资本管理合伙人林云峰强调,投资机构应扮演好“战略桥梁”的角色,成为全球价值的“发掘者”、企业出海的“引路人”和公司发展的“参谋”;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烽从法律实务角度,提示了企业出海在投资审查、供应链责任划分及国际政策变化下面临的法律与合规新挑战。
圆桌讨论三:全球医药创新市场展望与分析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圆满落幕。相信在“十五五”规划的政策东风与资本市场回暖的双重赋能下,中国医药创新即将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机遇。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