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要求。
分析人士认为,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建议》进一步强化了“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基于全会对形势的判断,意味着“十五五”期间我国必须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强化产业链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十五五’时期,中国必须更加坚定地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短板强弱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中银证券(601696)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
产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强国,传统产业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是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同时,新兴产业正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引擎。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18%。
在此背景下,《建议》部署了四方面重点任务。“可以从‘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来把握。”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说,即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在‘十四五’规划中,首要战略任务是科技创新,战略思路是以技术单点突破为驱动力,推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到‘十五五’时期,首要任务调整为产业体系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思路转变为以体系化的产业建设为主战场,牵引并承载关键技术的突破。”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分析认为。
战略思路调整背后是“发展阶段”与“竞争范式”转变的双重因素推动。一方面,科技革命已进入产业转化的关键阶段,创新必须可落地、能应用,深根于产业土壤中,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支撑;另一方面,大国竞争已从技术单点较量,升级为产业链、供应链的综合博弈,整个产业体系的韧性与竞争力,已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建议》中,产业与科技的发展方向更加具体,企业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行业焦点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型基础设施。”瑞银投资银行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张宁分析认为,《建议》列出了将获得明确政策关注和支持的重点产业以及详细的发展指引,显示出我国计划巩固提升一些重点传统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同时,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是首要任务,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未来产业则有望成为中国潜在新增长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出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生物制造等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郑栅洁说,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要靠科技创新来引领。《建议》强调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人工智能、航天、机器人等正引发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
“在战略规划方面,自主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是‘十五五’期间的战略主轴。”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强调自主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部方面,现阶段外部环境变化剧烈,我国技术进步需要更多依靠自主创新,关键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产业链关键环节要留在国内;内部方面,我国经济此前依靠大规模资源投入的发展模式已受到资源总量与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难以持续,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因此,以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将成为增长核心。
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从四方面作出部署: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这是通过系统化部署创新体系建设,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协同发力,推动创新能力整体跃升。“在世界科技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从0到1’的关键环节,同时强化‘1+1>2’的集成创新,形成体系化竞争优势。”他强调。
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得到重点关注。张宁认为这一点符合预期。“加快创新仍是重中之重,《建议》突出‘全面强化’科技创新自立,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仅提出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还要求人工智能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意味着‘人工智能+’ 行动未来将受到更多重视。”她表示。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和质量快速提升。截至2024年底,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超过4500家。同时,“人工智能+”已深入制造、金融、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未来5年,人工智能领域将是一场重要博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委员朱民认为,未来5年,我国“AI+”可进一步发力,通过丰富深化“AI+”应用场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标,这方面我国具备显著优势。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 实现资金、技术和产业协同发展
如何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并跑、领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资源投入尤其是金融支持被视为关键要素。
“重视和加强科技投入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我们持续加强财政科技投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科技金融服务,探索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通过资本市场、信贷支持和多元融资渠道为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着力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
截至9月末,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获贷率为50.3%,本外币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8.84万亿元,同比增长6.9%。新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企业并购重组更加活跃,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支持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也在不断凸显,前三季度,科创债累计发行1.58万亿元。
“科技金融在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正处于由‘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关键阶段,这一转型窗口极为宝贵,需要金融体系提供充足、灵活且高效的资金支持。”中信建投(601066)证券首席政策分析师胡玉玮表示。“十五五”期间,科技金融政策思路将更加清晰,一方面,将重点构建多层次科技创新融资体系,逐步形成以创投和私募为主体、资本市场为核心、银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格局,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引导功能,提升直接融资比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融资环境。
“金融机构也将加大创新力度,推出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结合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的信心,为创新创业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胡玉玮表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将促使资本不仅“投钱”,更能“投人”和“投资源”,实现资金、技术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金融对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持续支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认为,“十五五”期间,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通过搭建“股+债+租+投+保”多元金融产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从0到1”突破,为科技企业从初创、成长、壮大到上市的不同阶段提供差异化、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二是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三是金融科技深度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广泛引入风控、客户识别、信贷审批等环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精准度。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