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时间“史上最早”,“双11”大促迎来效率创新
□江苏经济报记者 孙炜杰
坐标南京秦淮区柳叶街,这里聚集着极兔、顺丰和“三通一达”系等多家快递网点。站在街边,只见一辆又一辆的货车停到网点门前,快递员们则早早架起传送带等待卸货。随着“双11”促销活动过半,最近几天各网点的包裹吞吐量出现明显增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如今的快递配送没有了曾经的紧张。“平时每天固定两到三次派送,以往大促时有货就需要清掉,基本一天要跑五六次甚至更多。”快递员魏师傅告诉记者,而今年则明显不如以往忙碌。“双11”的消费趋势以及商家、平台竞争有哪些变化?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启动越来越早,周期愈来愈长
“双11”周期不断被拉长,大促期间快递量峰值不再,是今年“双11”快递一线不再过分“紧张”的主要原因。“现在总天数一多,大促比平时是忙,但现在的工作量和几年前的高峰没法比。”11月2日下午6时左右,顺丰快递员王正军正在大明路附近派送快递,和往常一样,大促期间他每天要派送4次,但平均到每天经手的件数少了很多。去年,天猫、京东等平台不约而同地选择在10月14日晚开始预售启动“双11”,成了以往启动最早、周期最长的一届。然而,今年各大平台又将“双11”战线大幅提前:京东于10月9日启动,比去年提前5天;抖音衔接中秋大促,周期长达57天;天猫10月15日启动,周期超过30天。“前几年每逢大促基本要临时招四五个人,去年只找了两个人过来帮忙,今年预估了一下每天的数据,一个人都没有补,这几天看完全忙得过来。”网点经营者何女士说。
不再紧张的还有握着手机的消费者。电商平台为了促销,造节的动作越来越多,消费者已不再像过去一样对“双11”保持兴奋。以9月至今为例,记者整理发现,9月初,京东、淘宝等平台陆续上线秋季促销相关活动;9月下旬,不少平台已开启国庆中秋长假主题促销,紧接着便是“双11”大促;“双11”相关活动结束后,12月各平台还将迎来年终大促……一方面是几乎不间断地促销“轰炸”,另一方面“双11”也不再能保证是全年最低价。“本来想买一款吹风机,左算右算,叠加了很多优惠,发现比9月份活动还贵了5块钱。”消费者包女士说。
对此,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孔群喜认为:“当促销活动几乎贯穿全年,这个曾经标志性的购物节点,其作为价格洼地的独特性正在被稀释。然而,它已经从一个纯粹的‘价格狂欢节’演变为整个数字经济生态的‘年度总动员’和‘极限压力测试’。它的意义不再仅仅是那24小时的成交额巅峰,而是对平台供应链韧性、物流网络效率、金融支付稳定性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阅。”
从“唯一促销节”到创新试验场
在南京珠江路经营数码产品门店的郭彤,今年也加入了“双11”的大促浪潮。以往“双11”期间,数码类线下店的生意往往会受大促冲击,而在今年,即时零售大规模跻身“双11”消费战场,淘宝闪购、美团闪购、京东到家等平台纷纷加码,吸引了大量品牌商家入驻,也给了众多线下门店机遇。如菜鸟供应链正式接入淘宝闪购业务,于大促期间在部分城市推出“小时达”服务;美团闪购为消费者提供以数码家电、美妆个护等品类为核心的全品类商品优惠,并提供“最快30分钟送达”“准时宝慢必赔”“12期免息”等服务。“我们比一般的品牌店、第三方网店强在时效性,像充电宝、数据线,很多人买了是急着用,大促期间快递到手可能又没有这么快。”郭彤说。在平台的促销活动支持下,她店内部分商品叠加多重优惠之后,甚至比一些平台上的官方店还要便宜。
面对消费者兴奋感降低等变化,如何创新效率等购物体验是电商平台与电商们必须考虑的事情。上半年刚拿到新房的南京90后消费者李意杨,“双11”前一直计划在新家给自己打造一间游戏房,因为要涉及电脑、外设、房间装修、家具、灯光等众多元素,较为复杂。最后,他使用了淘宝的AI导购工具“AI万能搜”,发现只需描述需求,应用便能按近期检索、购物偏好以及成本预算,一键生成含文字商品、视频图片的专属购物清单并说明选择商品的理由、安装注意事项,在对清单进行调整后,他迅速锁定了一整套商品下了单。
今年“双11”期间,AI应用纷纷在各平台落地。在用户端,淘宝推出“AI万能搜”“AI帮我挑”“拍立淘”“AI试衣”等6大智能导购工具,覆盖购物全流程;京东则推出对话助手“京言”,针对护肤、保健等专业问题向消费者推荐医用级商品;等等。记者尝试使用豆包,发现只需描述购物需求,并询问购买推荐,豆包就会罗列多款推荐商品并附带链接,点击后跳转至抖音商城。据悉,除消费端外,在运营端,“双11”期间还有京东的智能客服与数字人直播、天猫的AI数据分析工具和AI客服等得到应用。
改低价竞争为生态竞争
从即时零售到AI落地,技术与业态虽不断创新,但仍有改进的空间。以AI为例,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反映,平台的AI导购工具、数字主播智能化程度不足,有时提交了详细需求,软件仍无法给出符合要求的商品,一些数字主播没有足够的表情和动作,介绍商品时也十分冷漠,购物体验不佳。记者也发现,如果没有较大的优惠活动,许多即时零售的商品价格仍高于电商,原因在于这些门店线上库存与线下销售未分离,没有电商独立仓,门店更高的租金等成本也反映到了价格上,如果要深入运营即时零售业务,其运营体系仍需要重构升级。
“对于线上零售业而言,当下的‘双11’更像一场战略发布会,平台借此展示其在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即时零售的履约能力以及全渠道融合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行业竞争的焦点,已从短期的流量收割,转向了对商业基础设施的长期主义建设。”孔群喜认为,当下真正有竞争力的平台生态,是一种能为消费者提供极致“确定性”的整合服务系统。当消费者对复杂的优惠算法和不确定的物流时效感到疲惫时,他们所寻求的,已经从单纯的“物美价廉”转向了“省心省力”的综合体验。这意味着平台竞争的核心已不再是价格弹性,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时间成本和信任成本。理想的生态应如一个“数字管家”,通过AI精准预测需求,通过即时零售网络提供所见即所得的交付,通过无缝的售后服务体系兜底所有风险。要留住消费者,平台必须从一个流量的“交易场”进化为一个生活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忠诚度不再源于对低价的依赖,而是源于对平台所提供的确定性、便捷性和可靠性的深度信任。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