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产业迎新一轮硬件升级潮,液冷成价值增长最快环节之一
科技巨头正以其强劲的业务增长,印证 AI 产业尤其是基础设施环节的爆发。
近日,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在 GTC DC2025 大会上预计,到 2026 年底前,Blackwell 与 Rubin GPU 总出货量或将达到 2000 万颗,合计带来 5000 亿美元的 GPU 销售额。
信达证券(601059)指出,对比而言,上一代 Hopper 架构芯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仅出货了 400 万块。亦即,新架构 GPU 出货量将是上一代 Hopper 架构芯片的 5 倍。“我们认为,在国内外 AI 大模型发布的催化下,AI 产业链有望延续高景气行情。”
国际大行摩根士丹利进一步分析称,英伟达即将推出的 GB300、Vera Rubin 平台和 Kyber 架构,以及 AMD 的 Helios 服务器机架项目,都将带来更高的计算能力和机柜密度。AI 服务器硬件正在经历一场由 GPU 和 ASIC 驱动的重大设计升级。
这也意味着,整个 AI 供应链,尤其是联想集团、IBM、CoreWeave、甲骨文、OpenAI 等与英伟达密切合作的 AI 基础设施及应用企业,正随这轮产业升级迎来新的价值重估。
AI 需求超预期爆发
从市场预期来看,环球富盛指出,此前市场预期英伟达 GPU 出货在 1500 万颗,英伟达发布的出货指引,较此增量达到 30% 左右。
瑞银表示,英伟达最新的需求指引反映市场预测明显过低。该行结合英伟达目前已出货 600 万颗的数据,预计其 2025 及 26 年的 GPU 出货量分别达 600 万及 800 万件,并指出,相关估算尚未纳入亚洲多个重要国家的市场需求。因此,相关预测仍有上调空间。
营收方面,高盛指出,5000 亿美元的规模,比市场通过 Visible Alpha Consensus Data 反映的 4470 亿美元共识高出 12%,同时也比高盛预测的 4530 亿美元高出 10%。美银测算显示,这一规模相当于 Hopper 平台生命周期营收的 5 倍之多。
超预期高增的出货与营收背后,是全球 AI 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知名调研机构 Counterpoint Research 合伙人兼研究副总裁 Neil Shah 曾表示,尽管终端市场的变现目前尚未大规模落地,但超大规模云厂商与主权资本的资本开支并未放缓。在这场科技竞争中,超大规模云厂商与各经济体正持续构建大规模 AI 基础设施,这将显著推动 AI 服务器在计算、存储与网络解决方案等关键组件上的巨大需求。
近日,亚马逊、谷歌、Meta、微软等云厂商相继发布第三季度财报,纷纷上调其资本开支指引,印证了 Neil Shah 的这一观点。其中,谷歌在二季度已将全年资本开支指引从 750 亿美元上调至 850 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次上调至 910-930 亿美元。
高盛预计,2025 年到 2027 年,仅 AWS、微软、谷歌、Meta、甲骨文 5 家云厂商总资本支出即预计接近 1.4 万亿美元。而在 2022 年到 2024 年,这个数字仅为 4850 亿美元。
英伟达表示,AI 已进入“客户愿意为大模型支付真实现金”的拐点,昂贵 AI 算力基础设施的商业回报已出现,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摩根士丹利的市场预测与此相互呼应。其预测,2026 年将成为 AI 科技硬件迎来爆发式增长的关键之年,主要受 AI 服务器硬件需求强劲增长驱动,仅英伟达平台 AI 服务器机柜的需求就将从 2025 年的约 2.8 万台,在 2026 年跃升至不少于 6 万台,实现超过一倍的增长。与此同时,AMD 的 Helios 服务器机架项目(基于 MI400 系列)也获得了良好进展,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先进 AI 硬件的需求。
此前,IDC 数据显示,在服务器领域,另一科技巨头联想集团一季度收入同比激增 74.8%;公司发布的 2025/26 财年第一季度(相当于自然年第二季度)财报更显示,当季来自 AI 服务器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逾一倍。摩根士丹利的市场预测预示着,联想集团等相关企业服务器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只是刚刚开始。
更值得注意的是,超预期的市场爆发,也在重构科技巨头的估值。
在英伟达包含 GPU 在内的一系列前沿科技动态公布之后,其股价一度大涨超 6%,市值成功突破 5 万亿美元大关。汇丰更将其目标股价从 200 美元大举上调至 320 美元,意味着其市值将有望突破 7 万亿美元超级大关。
Truist Advisory 首席投资官兼首席市场策略师 Keith Lerner 表示:“几年前,5 万亿美元市值是不可想象的,尤其是这么快就达到这一惊人规模。市场显然非常看好人工智能将带来史无前例改变,并革新商业模式。”
摩根士丹利认为,整个 AI 服务器硬件供应链的价值均在经历重估。该行对多家 AI 硬件供应链公司维持积极评级,认为新一代 AI 服务器设计升级将为相关厂商带来丰厚收益。近日,另一家知名投行高盛,亦刚刚将联想集团目标价上调至 13.63 港元,其中主要理由即包括 ISG 业务受益于全球 AI 服务器需求爆发,尤其是搭载英伟达 GPU 的产品出货量增长。联想集团的企业估值逻辑,正从电子设备硬件提供商,向 AI 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型。
功耗的挑战与机遇
在强调整个 AI 服务器硬件供应链价值重估的同时,摩根士丹利还特别提到了 AI 硬件升级带来的功耗和散热挑战。
根据英伟达的产品路线图,“Blackwell-Rubin-Feynman”大致构成了公司未来 3-4 年的 AI 芯片主体框架。摩根士丹利指出,从 H100 的 700W TDP,到 B200 的 1,000W,再到 GB200 的 1,200W,直至 2026 年下半年登场的 Vera Rubin(VR200)平台,其 GPU 最大 TDP 将飙升至 2,300W,而 2027 年的 VR300(Kyber 架构)更是高达 3,600W。
摩根士丹利认为,这种算力密度的提升,直接推动了服务器机柜从设计到组件的全面革新。其中,电源架构将向 800V 高压直流(HVDC)方案过渡,而液冷散热方案亦已成为标配。
事实上,英伟达在 GTC DC2025 大会上推出的 Vera Rubin 计算架构,亦的确以 100% 全液冷设计等创新著称,以便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另一方面,摩根士丹利表示,AI 硬件升级带来的功耗和散热挑战,正转化为电源和冷却供应商的巨大商机。这被视为本轮升级中价值增长最快的环节之一。为了支持更高功耗的 GPU,电源解决方案的价值到 2027 年可能增长超过 10 倍,而液冷散热方案的单机柜价值也将持续攀升。
据其测算,一个 GB300(NVL72)机柜的散热组件总价值约为 49,860 美元。而到下一代 Vera Rubin(NVL144)平台,由于计算托盘和交换机托盘的散热需求进一步提升,单机柜的散热组件总价值将增长 17%,达到 55,710 美元。其中,为交换机托盘设计的散热模组价值增幅高达 67%。
这也意味着,在液冷领域的领先优势,将成为决定产业链企业价值重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产业链高度重视液冷技术布局。如联想集团 2024 年 10 月 16 日刚刚发布搭载最新一代联想“海神”温水水冷系统的联想 SD650V3 液冷服务器,在仅仅半年之后,便又于今年 5 月举办的 2025 联想创新科技大会(Tech World)上,发布“飞鱼”仿生散热设计和“双循环”相变浸没制冷系统两大液冷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对冷板式、单相浸没式、相变浸没式三大主流技术路线的全面布局。
作为英伟达在全球最重要的 OEM 合作伙伴,目前联想集团已推出 ThinkSystem SC777 V4 Neptune、ThinkSystem N1380 Neptune 等多款同时搭载英伟达 Blackwell 架构 GPU 与自研液冷方案的服务器产品。
东方证券预计,2026 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将从目前的 10% 左右,提升至 30% 以上。市场分析认为,联想集团的多路线并行策略,旨在使其液冷方案能够适应更多不同场景,更好抢抓全球 AI 基础设施尤其是服务器硬件升级带来的市场爆发机遇。
展望 2026 年,开源证券表示,AI“虹吸效应”显著,海外谷歌、Meta 等巨头不断上调 AI 资本开支指引,国内以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 AI 巨头或进入 AI 算力大规模投入期,全球 AI 或继续共振,看好“光、液冷、国产算力”三大核心主线。招商证券亦表示,英伟达 GPU 出货和营收指引超预期,Rubin 系列产品细节逐步披露,持续看好产业链相关公司。联想集团等紧跟英伟达 GPU 架构革新,并在液冷等核心技术上具备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将在这轮产业爆发中,进一步兑现其全新价值。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