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对话》——南亚雄:银价飙升下的光伏技术发展与市场展望
近期,国际白银市场正上演一场罕见的逼空行情。2025年10月中旬,伦敦现货白银价格一度突破53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涨幅累计超过77%。这一轮银价飙升主要由三重因素推动:
库存骤降与流动性紧缩:伦敦白银市场的库存持续下滑,目前自由流通量仅剩2亿盎司,较2019年年中超过8.5亿盎司的高点下降了75%,缓冲垫已薄如蝉翼。与此同时,伦敦银1月期隐含租赁利率已飙升至42.72%,表明白银现货十分紧俏。
工业与投资需求激增:光伏产业和ETF的持续吸纳导致白银供需失衡加剧。路透数据显示,海外主要白银ETF持仓总规模自今年2月至10月增幅达12.8%。白银在太阳能电池板中的使用占全球需求的16%,并以每年14% 的速度增长。
宏观环境与地缘政治: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高预期(97% 的概率)促使资金涌入贵金属市场。同时,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关键矿产的关税调查等地缘政治风险,也促使投资者转向白银对冲风险。
在光伏电池片中,银浆是制作电极的核心材料,承担着收集和传导电流的关键功能,被形象地称为太阳能电池的“血管”。这些细如发丝的银白色电极线不仅要求尽可能细以避免影响太阳光照射,还要保持尽可能小的电阻以确保发电效率。
目前,光伏银浆已成为电池非硅成本中最大的环节,占比超过50%。但随着银价持续攀升,银浆成本压力正迅速向光伏产业链下游传递。
面对银价持续上涨的压力,光伏行业相关企业正通过材料创新与工艺优化双轨并行的策略加速推进“低银化”与“无银化”技术革命。
本期,《光年对话》栏目特别邀请无锡帝科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与市场副总裁南亚雄,就面对白银价格的剧烈波动,光伏产业链如何从技术、供应链与市场策略三个维度构建抗风险能力提出建议和展望。
一、白银涨价的背景及主要因素是什么?目前的现状与后市的研判如何?您通过驱动因素分析会对光伏产业成本带来多大的压力?
南亚雄:白银同时具有金融属性和工业属性,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银价大幅上涨,连创历史新高,主要是基于银的金融属性,跟着金价上涨,在美联储降息、贸易摩擦、地缘冲突、经济衰退等避险情绪下吸引大量资金涌入,以及资本逼空下的伦敦白银短缺所致。
随着前段时间大规模白银从美国和中国流向伦敦现货市场,伦敦白银流动性有所缓解,以及贸易摩擦、地缘冲突缓和,白银价格从高位开始回落。美东时间10月29日,美联储降息落地后市场“利好出尽”,叠加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暗示“12月降息并非板上钉钉”,导致市场下调未来降息预期,白银价格继续回落。
目前市场对后市银点看涨看跌的都有,主流观点偏向于长期看涨。白银价格上涨,会对光伏产业造成一定的成本压力,使得少银化浆料研发和量产更加迫切。
二、目前光伏银浆的技术与降本路径有哪些?银浆成本构成与当前压力、主要降本技术的优劣与适用场景是什么?
南亚雄:光伏银浆作为电池制造的核心原材料,对于电池转换效率与可靠性至关重要,在银价高企的情况下,对于电池制造成本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光伏银浆产品首要的产业命题是协助客户提升电池转换效率,主要是通过银浆配方开发以及与客户端工艺配合,持续降低金属化复合、降低接触电阻、降低栅线遮光等维度实现。但以主流高温烧结银浆看,其中银含量达到90%左右,目前银价情况下其在银浆成本中的占比基本上达到了98%以上,因此银浆售价波动主要受银价变化影响。
站在当下,光伏银浆的降本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从稳妥到激进,从短期到中长期,都有着比较清晰的技术路线:
一是短期稳妥路线,依然是通过浆料与网版技术协同创新,持续细线化来降低银浆用量,这需要行业重新审视建立“真正”质量导向的产品标准,来促进钢版网等新型细线技术的产业化,这条路径可以实现提效降耗兼顾,对电池组件产品可靠性扰动最小。
二是中期路线,是积极探索不同策略的低银含浆料技术的产业化。过去两年,行业在TOPCon电池上探索尝试了降低银浆固含量的思路,但可实现的银含降低幅度有限,同时在兼顾效率与良率变化上遇到了一些挑战。目前行业在低银含浆料技术上探索较多的是,引入镍、铜等价格便宜的替代金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银包铜浆料技术,该技术在HJT电池上已经成为了量产标配,可靠性经过了产业化验证。目前主流银包铜浆料银含量可以控制在20~30%,未来有望实现10%左右甚至更低银含量,金属化降本潜力巨大。如何进行银包铜浆料技术和应用方案创新,实现在TOPCon主流电池上的大规模应用,目前正在进入产业化的关键期。
三是长期路线,业内普遍期待的是如何实现纯铜电极。包括行业内进行了长期开发和验证的铜电镀技术,以及近两年备受关注的纯铜浆料技术。虽然这两类技术在电子行业已经实现了长期量产应用,但在光伏行业对于导电性、可靠性、产能、良率都极致要求的情况下,目前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技术验证与产业化前的开发工作。纯铜浆料在光伏行业的开发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多基础问题有待解决,除了如何抗氧化、如何解决铜扩散风险、开发产业化可行的烧结设备与方案,以及纯铜浆本身的稳定性与印刷性、互联技术、封装技术等六大挑战之外,还需要关注与电池新技术的兼容性。在综合成本层面,未来也需要与超低银含量银包铜浆料技术竞争。从帝科的角度,我们持续看好纯铜浆技术未来在HJT、HTBC等异质结基电池技术上的应用潜力,并持续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我们也深感,纯铜浆技术产业化需要市场、行业给予足够的耐心。
三、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离不开资金和政策支持,如何看待“耐心资本”在光伏银浆产业的重要性?在银价大涨的产业环境下,是否迎来了代替技术的风口?以铜代银的产业化前景如何?
南亚雄: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确实看到了资本市场对于光伏新技术关注度非常高,甚至高到影响了某些新技术发展的合理轨迹,影响了行业内对于某些新技术产业化节奏的合理认知,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于纯铜浆技术发展,我们确实期待更多耐心资本与政策支持,去合理引导牵引新技术产业化,包括微纳米铜粉技术、铜浆产品技术开发与应用方案开发、新型烧结与互联技术、配套封装材料等,以及相关的实证验证等。
考虑到光伏电池技术发展与银价震荡高企导致的单瓦用银成本上升,以及光伏用银在全球总需求占比中持续上升,新能源汽车、AI等产业化带来的其他工业用银比例上升,未来白银产业可能也存在供需矛盾问题。因此,以铜代银不论是降低光伏电池制造成本,还是解决光伏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非常迫切的,产业化前景也是非常巨大的。
但以铜代银,确实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中不同电池技术的需求和产业化节奏可能也会有所不同。以异质结技术的HJT电池为例,在以帝科股份(300842)公司为代表的国内浆料企业共同努力下,已经全面实现了基于银包铜浆料的部分以铜代银,未来通过浆料技术发展可以进一步实现超低银含量银包铜浆料的产业化。目前,在帝科与行业领先客户共同推动下,TOPCon电池已在下半年开始量产实践基于银包铜技术的高铜浆料解决方案,预计将从今年四季度开始进一步实现更大规模的产业化量产。对于纯铜浆料技术,目前从前到后、从浆料到应用都还不够成熟,仍处于技术验证、产品与方案开发的早期阶段。我们预期纯铜浆料将在基于异质结技术的HJT与HTBC电池上率先实现应用,在TOPCon和TBC等高温电池上则需要进行更多的开发与实证,以消除铜扩散疑虑。
四、光伏用银需求的具体预测、在目前技术相互交叉共存情况下,会对白银市场存在潜在的冲击吗?
南亚雄:根据《World Silver Survey 2025》数据,2024年全球光伏用银需求6147吨,在白银总供给里占比上升到了19%左右,未来全球光伏装机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影响白银供需。同时新能源汽车、AI等产业化发展为驱动的电力电子用银也在持续增加,而过去近十年,全球白银总供给基本平稳无明显增长。总体而言,工业用银需求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白银供需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光伏电池主流技术TOPCon仍然使用纯银浆料,仅HJT电池使用银包铜浆料,对于白银市场冲击不大。未来随着铜代银技术在TOPCon等主流电池技术中大规模产业化,有望对于白银市场产生影响。
五、目前产业链企业都作出了哪些应对布局?
南亚雄:以帝科为代表的浆料企业除了持续提升面向不同电池技术的银浆产品的性能与细线化降耗之外,目前均积极布局铜代银浆料技术的开发。而铜代银技术的产业化,特别是纯铜浆技术的开发,单靠浆料企业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上游原材料厂、浆料厂商、设备厂、电池组件客户、封装材料厂等一起协同创新,才有可能快速打通我们前面探讨到的从前到后各环节。我们也呼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产业链有效合作、实现电池组件跨部门协同,加速技术、产品、方案验证。
就目前银包铜、铜电镀、纯铜浆这三类代表性铜代银技术而言,抛开技术本身而言,我们认为从前到后的综合成本、产业链生态、技术兼容扩展性等方面可能会是胜负手。因为从过往的电池技术路线迭代,以及其他产业发展等历史经验里,我们应该都领略到了产业链生态建设和配套对于技术路线选择的重要性。
以铜代银技术的发展对于浆料厂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从主流的高温烧结型银浆往低温固化或烧结型浆料技术演变,对于浆料研发的核心要素要求有所变化,需要加强金属粉体、有机载体方面的核心能力。同时对于浆料产品的成本结构、运营资金,甚至盈利模式等都可能产生变化,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这个过程中,我们相信对于银包铜粉、铜粉等金属粉体供应链、电池组件设备供应链、电池组件技术与制造融合发展,都将产生关联影响。
总而言之,光伏产业如果想要逐步摆脱对白银资源的依赖,通过技术迭代加速度、供应链协同创新、政策支持与资本耐心,通过持续推动低银化与无银化技术,有望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为电池技术迭代升级,为清洁能源事业树立良好榜样。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