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需求撑不起碳酸锂的反弹?
一、碳酸锂行情复盘:10月下旬强势反弹后遇阻回落
2025年10月16日至10月30日的11个交易日内,碳酸锂期货主力合约LC2601走出强势反弹行情,期间仅1个交易日下跌,累计反弹幅度达14%,持仓量从23万手大幅增至53万手,资金参与热度显著提升。价格运行区间在73020-84940元/吨,均价为80340元/吨,其中84940元/吨成为本轮行情的分歧高点,当日成交量从60万手骤增至80万手,盘面收出长上影线,显露出多空分歧加剧的信号。
进入11月初,行情转向调整。10月31日起,LC2601呈现放量减仓下跌态势,11月4日收盘价已跌至77160元/吨,较前期高点下跌约6.4%,但资金大幅流出迹象明显,此前的反弹趋势告一段落。
二、核心逻辑:需求超预期驱动上涨,供需预期转变引发回调(一)反弹核心驱动力:需求端超预期打破供需平衡
本轮上涨本质是需求侧超预期带来的预期差修复。供应端虽呈现一定韧性,10月国内碳酸锂总产量接近10万吨,周产量维持稳定,港口锂辉石精矿库存环比小幅增加,但增量受资源端制约,江西云母矿产能利用率不足40%,盐湖冬季限产预期亦加剧供应紧张。
需求端则表现出强劲韧性,彻底打破市场对淡季的担忧:10月动力、储能、消费类电池合计排产186GWh,环比增长22.4%,其中储能电芯排产占比从6月的24%飙升至40%,动力电池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逼近60%持续放量。更关键的是,咨询机构调研显示11月电池、正极排产环比继续增长,12月排产预计保持稳定,需求淡季基本落空,这种“旺季延续+淡季不淡”的格局打破了此前的供需紧平衡判断,成为价格上涨的核心推手。
(二)行情转向诱因:长期供需预期松动与资金踩踏
11月初的回调源于市场对供需格局的预期转变。从供应端看,海外矿山发运增加,9月锂精矿进口量达52万实物吨,环比增长10.6%,且近期精矿集中到港,预计将缓解原料供应压力;同时江西枧下窝复产传闻持续发酵,虽目前暂无实质性进展,但市场担忧若复产落地将提前终止去库节奏。
需求端预期同样出现边际变化,市场普遍认为12月需求较难进一步增长,前期支撑价格的“需求持续扩张”逻辑面临验证压力。叠加前期持仓量过高,当供需预期转向时,多头集中离场引发踩踏效应,尽管价格自高点下跌5%时减仓仅8万手,距离上涨前持仓仍有22万手差距,进一步放大了回调幅度。
三、后市展望与操作策略:短期震荡偏空,聚焦区间交易(一)基本面展望:短期去库支撑犹存,长期供需趋于缓和
短期来看,11月供需偏紧格局仍将延续,11月下游排产环比增长,而碳酸锂产量或略有下降,供应增速低于需求增速,行业总库存已连续11周下降至12.7万吨,下游库存仅能覆盖1个多月用量,预计11月将加速去库,这为价格提供一定底部支撑。但中长期来看,海外精矿到港量增加、国内潜在产能复产及12月需求增速放缓的预期明确,供需偏紧局面将逐步缓和,价格缺乏创新高的驱动。
(二)操作策略:维持反弹做空,把握区间机会
结合行情走势与基本面变化,短期LC2601建议维持反弹做空思路。第一压力区间参考79000-79400元/吨,此区间为前期成交密集区,反弹动能较弱;短期可交易区间77080-79400元/吨,若价格反弹至压力区间上沿且量能不足,可布局空单;若下探区间下沿,需关注库存去化数据是否超预期以调整策略。
风险提示:需密切跟踪江西枧下窝复产进度、11月正极排产数据及锂辉石精矿到港情况,若出现需求超预期增长或复产不及预期,需及时修正操作逻辑。
以下为每日短评20251104:
【风险提示】
*期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您参考或使用本页面相关内容和功能之前,请您务必仔细阅读风险提示和免责条款并审慎决定是否使用。
【免责条款】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期货交易咨询业务资格,作者具有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投资咨询执业资格或相当的专业胜任能力。
*本报告仅供财信期货有限公司客户及员工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当然客户。本报告仅在相关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发放,并仅为提供信息而发送,概不构成任何广告。本报告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该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公司对已发报告无更新义务,若报告中所含信息发生变化,本公司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报告中所指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及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不承诺投资者一定获利,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作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及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惟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包括本公司客户及员工)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表、引用或传播。本报告由财信期货研发服务中心对许可范围内人员统一发送,任何人不得在公众媒体或其它渠道对外公开发布。任何机构和个人(包括本公司内部客户及员工)对外散发本报告的,则该机构和个人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本公司保留对该机构和个人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的权利。
财信期货研究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