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第二十篇:光储融合已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
一、2024年我国光储市场发展情况
2024年,光伏+储能项目中,储能的装机规模为8.4吉瓦/22.3吉瓦时,较2023年增长了42%,连续七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如何在电力市场的竞争中维持较高的竞争优势,并获得较高的上网电价,光伏企业也在思考光伏+储能更深度的融合使用,这也或将促进光伏+储能的应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电力市场下光储融合模式对比
储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光伏融合,其中源储联合模式通过提升光伏容量价值降低输电成本,荷储联合模式聚焦用户侧降本增效,而独立储能则需依托市场机制实现与光伏协同。
一是源储联合:源储联合模式通过储能系统与光伏电站的物理耦合,通过电侧能量时移与功率调节,实现光伏出力曲线与电价信号动态匹配,减少光伏弃电损失。
二是荷储联合:荷储联合模式下,储能可帮助电力用户在电价低谷时充电、高峰时放电,通过峰谷价差套利增加收益。由于负荷侧电价峰谷电价差一般高于现货市场峰谷价差,用户侧储能更倾向于响应负荷侧电价信号。
三是独立储能:独立储能模式下储能与源、荷侧资源解耦,以独立经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电力市场,可更好实现储能在电力现货、辅助服务、容量市场中的综合价值。
三、光储融合趋势研判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光储融合已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路径。202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简称《通知》),明确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并建立“多退少补”的差价结算机制。存量项目(2025年6月1日前投产)通过差价补偿稳定收益,增量项目则需通过竞价确定机制电价。此举终结固定电价保护模式,倒逼新能源企业提升负荷预测、报价策略等市场适应能力,客观上带来更多储能需求。此外,《通知》也明确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完全由市场交易形成,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等要求。储能需求也因此将从行政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倒逼其探索在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等领域的盈利模式。
0人